1232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BMJ刊登中国272城市气温与死亡关系研究:中国最适宜气温22.8℃,心血管病受气温影响大

2018-11-0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气温异常会大幅升高因心肺疾病死亡的风险。 

  近日,中国CDC周脉耕和复旦大学阚海东等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公布了一项覆盖中国272个主要城市的全国性调查研究结果,最适宜气温为22.8℃。 

  该研究显示,气温与全因死亡和心肺疾病死亡风险呈反J型曲线关系,死亡风险最低时对应的气温为22.8℃,这也是最适宜气温,根据不同疾病死因,最低死亡风险对应的气温为21.6~23.7℃。 

  不同气温对应的各疾病死亡风险 

  与最适宜气温相比,遭遇极端寒冷天气(平均-1.4℃)后,死亡风险会延迟一天开始显现,第5天时死亡风险最高,然后持续超过14天逐渐降低。 

  而极端炎热天气(平均29.0℃)对应的死亡风险当天会立刻显现,仅持续2~3天就迅速降低。 

  以冠心病为例,极端寒冷天气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呈延迟效应 

  以冠心病为例,极端炎热天气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迅速而短暂 

  研究者指出,遭遇炎热天气时,应采取迅速、短暂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对健康的影响,而应对寒冷天气的保护措施需要延长时间。寒冷天气对死亡风险影响的延迟效应,或许与流感有关。 

  研究者发现,气温相关死亡风险和负担主要与中度寒冷天气有关。该研究中14.33%的非意外死亡与气温有关。中度寒冷气温(-1.4~22.8℃)相关死亡率最高,为10.49%,中度炎热气温(22.8~29.0℃)、极端寒冷气温(-6.4~1.4℃)、极端炎热气温(29.0~31.6℃)相关的死亡率依次为2.08%1.14%0.63% 

  研究者解释,中度寒冷和炎热气温相关的死亡占比较高,与我国全年以这两种气温为主有关。 

  该研究发现,气温对心血管病的影响大于对呼吸疾病的影响。气温相关心血管病死亡占为17.48%,高于呼吸疾病死亡的 10.57% 

  不同气温与疾病死因的关系 

  研究者认为,寒冷天气主要通过改变自主神经系统、血压、机体产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来影响心血管系统,而其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与呼吸系统感染有关。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相比,出血性脑卒中死亡更易于受寒冷天气影响,这与寒冷天气导致血压升高有关。 

  该研究还提示,在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非最适宜气温相关的死亡风险和负担更明显,其中温带季风气候带的死亡负担高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尤其是炎热天气造成的死亡负担。研究者指出,这与温带季风气候带的人对炎热天气的适应能力较差有关。 

  另外,在女性、年龄≥75岁、接受教育的时间≤9年等人群中,气温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更明显。在城镇化程度较高和集中供暖时间较短的地区,异常气温也更容易导致死亡。 

  年龄≥75岁、女性、接受教育的时间≤9年等人群最易受气温影响 

  该研究利用2013~2015年中国疾病监测点系统中272个主要城市的非意外死亡数据,研究期间182.6万人非意外死亡。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原文出处:Chen R, Yin P, Wang L,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time series study in 272 main Chinese cities[J]. BMJ. 2018 Oct 31;363:k4306. doi: 10.1136/bmj.k4306. 

  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0381293 

相关新闻:

文件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