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指南

2005-07-27

一、背景

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相继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21世纪,随着疫苗的种类和使用量不断增加,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日益提高,预防接种副反应越来越受到关注。卫生部1980年发布的《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理试行办法》,曾对处理预防接种副反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已不适应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保证预防接种实施的安全性,改善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亟需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制定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指南,有助于规范各试点省的监测工作,提高工作水平。

二、监测目的

(一)监测已知预防接种副反应异常增加;

(二)发现新的、少见或罕见的预防接种副反应;

(三)发现导致特定类型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危险因素;

(四)发现疫苗品种或批号的质量问题;

(五)重新评价预防接种副反应种类或发生率增加的某种疫苗的安全性;

(六)发现并防止差错与事故;

(七)改善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

三、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一)定义

1、预防接种副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是指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健康损害。

2、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是指两个以上相同或类似反应在时间、地区和/或接种的疫苗方面相关。

(二)分类

1、疫苗反应:预防接种副反应可因疫苗固有性质引起,在正确接种时诱发;

2、接种程序错误:由疫苗储运、准备或接种实施过程中失误导致;

3、偶合症:因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4、注射反应:可因受种者对注射的恐惧和疼痛而非疫苗引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5、不明原因:有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可能难以确定。

四、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报告

(一)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如下:

预防接种后
 无其它原因腋温≥38.5℃
主诉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
免疫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
 过敏性休克;
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
持续性(3小时以上)哭闹;
晕厥;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癔病或群发性癔病。
 
免疫接种后5天内发生
 严重局部反应;
脓毒血症;
注射部位脓肿(细菌性/无菌性)
 
免疫接种后15天内发生
 惊厥(包括热性惊厥和癫痫发作);

脑病

脑炎、脑膜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过敏性紫癜
 
免疫接种后3个月内发生
 急性弛缓性麻痹
臂丛神经炎
血小板减少
 
卡介苗免疫接种后1~12个月发生
 淋巴结炎
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骨炎/骨髓炎
 
无时间限制
 任何引起死亡、住院治疗和医生或公众认为与接种有关的其它严重或罕见的健康损害
 

(二)报告人

医疗卫生机构、疫苗生产和经营企业是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责任报告人。

受种者及/或其监护人和其他人员也可以报告预防接种副反应。

(三)报告程序、时间及形式

1、责任报告人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后,城镇应在6小时内、农村在12小时内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方式报告当地县(区、市、旗、自治县,下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填写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见附件一)。

2、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现或接到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后,应尽快进行调查核实,填写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表(见附件二)。

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收集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录入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数据库,并于每月6日前将监测数据库报至地区(市、盟、自治州,下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地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每月9日前将监测数据库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每月15日前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当月未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各级应进行“零”报告。

4、如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人对事件进行调查核实,并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县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地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地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须在2小时内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须在2小时内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上述情况如符合《药品不良反应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应同时按照要求进行报告。如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则应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进行报告。

五、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调查

(一)调查单位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预防接种副反应的现场调查,必要时,地区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直接参与预防接种副反应现场调查。

发生死亡、罕见、原因难以确定的,群体性的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应由地区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现场调查。

(二)调查步骤与内容

1、证实报告

收集患者病史(或临床记录)中的资料;根据病史和书面资料详细核对病人的反应情况;获得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遗漏的细节;查明需要包括在调查中的任何其他病例。

2、调查和收集资料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调查应按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病例的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预防接种史;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治疗措施和治疗结果等;接种同批疫苗和未接种疫苗的其他人的情况。此外,还需要调查疫苗、稀释液、接种器材情况,预防接种过程以及服务情况(同时填写附件二)。

3、查找原因

根据调查和收集的资料,分析反应是否因疫苗固有性质引起,还是由于注射本身引起的;疫苗生产、储运、接种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差错;受种者是否偶合某种疾病发病等。

4、初步结论

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副反应诊断小组根据事件的发生原因,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建议。

(三)撰写调查报告

对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反应在调查结束后,应及时撰写调查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描述;

2、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

3、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

4、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原因分析;

5、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初步判定及依据;

6、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

六、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处理

(一)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应积极诊治,应报告的几种预防接种副反应诊断及处理原则参见附件三。

(二)预防接种副反应的鉴定必须通过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副反应诊断小组进行。

(三)对有争议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参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七、资料分析

通过分析时间上的关联性、流行病学分布、接种疫苗至出现症状平均间隔时间及趋势、报告发生率与预期发生率的比较等资料,发现和识别任何预防接种副反应增加的征兆,找出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的主要原因,提出控制或降低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的方法和措施,为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至少每季度应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要及时上报和反馈有关部门和机构。

八、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评估

(一)报告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分析预防接种实施单位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报告,评价预防接种副反应是否在规定时限内报告,报告内容是否全面、正确。未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时是否按规定做“零”病例报告。

(二)调查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分析预防接种实施单位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调查资料,评价是否所有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均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调查;并进一步核实调查质量。

(三)采取措施的正确性

分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原因判断的合理性,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正确性。

九、各级的职责

(一)国家级

1、制定全国预防接种副反应的监测工作指南;

2、对承担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省级人员的师资培训;

3、督导下级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实施;

4、评价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工作质量;

5、定期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向卫生部、有关部门和各省报告或反馈;

6、协助省级调查处理预防接种副反应。

(二)省级

1、制定本省预防接种副反应的监测方案;

2、对省内承担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地区、县级人员的培训;

3、督导下级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实施;

4、评价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工作质量;

5、定期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向省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各地区报告或反馈;

6、协助地区级调查处理预防接种副反应。

(三)地区级

1、对辖区内承担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2、督导下级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实施;

3、组织对死亡、罕见、原因难以确定的,以及群体性的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调查处理;

4、分析辖区内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报告和调查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确保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

5、接受和组织对下级单位不能确认的预防接种副反应的会诊,必要时请上级专家协助;

6、定期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向地区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各县报告或反馈。

(四)县级

1、对辖区内预防接种实施单位/医疗机构承担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2、督导下级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实施;

3、收集辖区内预防接种实施单位/医疗机构及有关人员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和个案调查表,并按要求上报;

4、组织开展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调查处理,必要时请上级专家协助;

5、分析辖区内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确保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

(五)预防接种实施单位/医疗机构

发现并及时报告预防接种副反应,并配合进行调查处理。

 

 

附录一

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

1.        县国标码                                                                                                            □□□□□□

2.        发生年度                                                                                                                 □□□□

3.        编码:                                                                                                                     □□□□

4.        姓名:_____________

5.        性别:     1男     2女                                                                                       □

6.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公历)                                 □□□□□□□□

年龄:    周岁                                                                                                □□

7.        监护人姓名:_____________

8.        联系地址:__________                                                                         ___

9.        联系电话:__________                                                                         ___

10.    接种疫苗情况:

 


 名   称
 接种部位
 接种方式
 剂 量
 针次
 接种时间
 
1
 
 
 
 
 
 
 
2
 
 
 
 
 
 
 
3
 
 
 
 
 
 
 
4
 
 
 
 
 
 
 

注:接种疫苗名称应填写通用名

接种部位指1上臂三角肌、2臀部、3大腿前内侧、 4其它部位

接种途径分1 肌内、2皮下、3皮内、4口服、5其它(请说明)

接种时间精确到分。

11.   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

12.   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

初步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是否群体性事件       1是/2否                                                               □

 

 

14.             报告单位:

15.             报告单位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16.    报告人: ________________
 


附录二

预防接种副反应个案调查表

调查单位(公章):                                          。

调查人员(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
 
一、基本情况
 
1.       县国标码                                                               □□□□□□

2.       发生年度                                                                   □□□□

3.       编码:                                                                     □□□□

4.       姓名:___________

5.       性别:1男/2女                                                                  □

6.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

年龄:        周岁         月龄                                               □□

7.       职业:___________                                                              □

〔职业分: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其他(请注明)、不详〕

8.       监护人姓名:___________

9.       现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
 
二、报告情况
 
1.       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

2.       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

3.       报告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报告人:________________
 


三、现病史
 
1.主要症状:

 

2.体征:

 

 

3.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结果:

 

4.临床诊断:

 

 

5.治疗经过:

 

 

 

6.病例的转归:1治愈/2好转/3未愈/4死亡/5其它            (请注明)

7.如病例死亡:

7.1 死亡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

7.2死亡原因:__________

7.3是否病理解剖:     1是/2否                                                     □

7.4解剖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既往史和家族史
 
1.接种前是否患有疾病:1无/2有                                                      □

疾病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接种前精神状况:1活泼/2萎靡/3忧郁/4紧张/5恐惧/6其它___                      □

3.有无过敏史:1无/2有                                                              □

过敏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族史:家族是否有下列疾病?

4.1遗传病  1有/2无                                                                □

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精神病  1有/2无                                                                □

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癫痫    1有/2无                                                                □

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过敏    1有/2无                                                                □

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惊厥    1有/2无                                                                □

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其它    1有/2无                                                                □

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接种史

1.以往接种疫苗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接种疫苗反应史:1有/2无                                                         □

如有,详细描述:

 

 


 
六、疫苗情况
 
 
 名  称
 规  格

(人份/支.粒)
 生产企业
 批  号
 有效日期
 来源
 
1
 
 
 
 
 
 
 
2
 
 
 
 
 
 
 
3
 
 
 
 
 
 
 
4
 
 
 
 
 
 
 

 


 接种剂量(ml/粒)
 针次
 接种时间
 接种部位
 接种途径
 外观
 保存容器
 保存温度(°C)
 
1
 
 
 
 
 
 
 
 
 
2
 
 
 
 
 
 
 
 
 
3
 
 
 
 
 
 
 
 
 
4
 
 
 
 
 
 
 
 
 

 


 有无批签发合格证书
 疫苗是否送检
 送检时间
 检定单位
 检定结果
 
1
 
 
 
 
 
 
2
 
 
 
 
 
 
3
 
 
 
 
 
 
4
 
 
 
 
 
 

注:接种疫苗名称应填写通用名;

接种部位指1上臂三角肌、2臀部、3大腿前内侧、 4其它部位;

接种途径指1肌内、2皮下、3皮内、4口服、5其它(请说明);

外观是指判断后1正常、2不正常。
 
 

七、稀释液情况
 
 
 名称
 规格(人份/支)
 生产企业
 批号
 有效日期
 来源
 外观
 保存容器
 保存温度(°C)
 
1
 
 
 
 
 
 
 
 
 
 
2
 
 
 
 
 
 
 
 
 
 
3
 
 
 
 
 
 
 
 
 
 
4
 
 
 
 
 
 
 
 
 
 


八、接种器材使用情况
 
1.注射器类型:1、普通一次性注射器  2、自毁型注射器  3、玻璃注射器                      □

2.如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


 名称
 规格
 生产企业
 批号
 有效日期
 来源
 一支注射器接种人数
 
1
 
 
 
 
 
 
 
 
2
 
 
 
 
 
 
 
 
3
 
 
 
 
 
 
 
 
4
 
 
 
 
 
 
 
 

3.     如使用玻璃注射器


 规格
 生产企业
 消毒方式
 一支注射器接种人数
 
1
 
 
 
 
 
2
 
 
 
 
 
3
 
 
 
 
 
4
 
 
 
 
 


九、接种人员与操作情况
 
1.姓名:_________

2.性别:1男/2女                                                                   □

3.年龄:       周岁                                                               □□

4.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时开始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年       月                             □□□□□□

6.是否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  1是/2否                                                □

最近接受培训时间:          年       月                                  □□□□□□

是否有预防接种培训合格证:1是/2否                                                □

7.接种地点:1接种门诊/2村卫生室/3学校/4家中/5其它______                       □

8.根据接种人员表述,判断操作程序是否正确,1是/2否                                   □
 
十、其它情况
 
1.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对象的发病情况。

 

2.当地类似症状疾病的发病等其它情况。
 
十一、调查结论
 
1.初步结论:

 

2.判定依据:

 

3.建议:

 

县级最终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级最终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级最终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否AEFI:1、是    2、否                                                              □

如是,AEFI的分类:                                                                  □

1.疫苗反应    2.接种程序错误    3.偶合症    4.注射反应    5.不明原因
 


 

附录三:

应报告的几种预防接种副反应诊断及处理原则

一、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一)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于接种疫苗后4小时内发生,注射给药大多发生于5~30分钟。表现循环衰竭,有血压下降,重症发生休克、脉博快弱,甚至停博、可有心率不齐等,常伴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一项或多项症状(见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

(二)处理

1.立即皮下注入1:1000肾上腺素,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0.33(1/3支)ml。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0.0625ml(1/16);2~5岁0.125ml(1/8);5~11岁0.25ml(1/4);11岁以上0.33ml(1/3~1/2)(注意:如受种者有心脏病史,应请专科医生急会诊处理)。

2.吸氧、输入皮质激素,口服或注入抗组胺药。

3.由于该休克为低血容量性质,就地处理或搬运时均需采取头低足高位,并立输入盐液以尽快扩充血容量。最严重情况下须行心肺复苏急救。

4.其它症状的处理见“其它急性过敏反应”。

5.基层单位作上述处理后,待病情稍有好转立转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二、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Anaphylaxis  without Anaphylactic Shock)

(一)临床表现

发作时间同上。临床症状除休克外,常见下列-项或多项表现:①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②呼吸系统-呼吸困难、哮鸣、咽喉水肿、声音嘶哑、鼻眼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发痒和结膜充血、流泪、眼痒;③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④神经系统-头晕、头痛、抽搐、意识丧失等。

(二)处理

1.轻症仅口服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西替利嗪等即可。

2.重症给予1:1000肾上腺素,剂量见“过敏性休克”,静脉输液以便急救,吸氧。

3.出现以下情况尚应给予特殊处理:伴支气管痉挛应吸入或口服支气管扩张剂,喉水肿者立喷入或雾化吸入1:1000肾上腺素,并可考虑皮质激素治疗,抽搐者尽快用适当药物镇静。

4.病情稍有好转立转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说明:一和二项均为过敏反应(anaphylaxis),鉴于过敏性休克的严重性而单列一项,以提请重视。就整个过敏反应而言,以皮肤症状最常见且出现最早,以呼吸和循环系统症状最严重。

三、晕厥

(一)临床表现

1.一般在免疫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

2.多见于年轻体弱的女性,或学龄儿童,婴幼儿少见。

3.常在接种时或接种后不长时间内,甚至在准备接种时发生。其特点是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

4.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有心慌,胃部不适伴恶心呕吐,手足麻木等,一般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稍重者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严重者面色更显苍白,瞳孔缩小,呼吸缓慢,收缩压降低,舒张压无变化或略低,脉搏缓慢,心动徐缓,肌肉松弛,并失去知觉。数十秒钟至数分钟即可意识清楚,一般可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或有1-2天头晕无力。

5.晕厥易误诊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虽表现有头晕,眼花,恶心,无力,出冷汗,但血压明显下降,脉搏细微而快速。并有胸闷,心悸,喉头阻塞感,呼吸困难等呼吸道梗阻症状。过敏性休克早期意识清楚或仅表现反应迟钝,但稍后有眼面浮肿和皮疹发生。(见表1)

表1    晕厥与过敏性休克


 晕厥
 过敏性休克
 
发病原因
 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
 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临床各系统表现
 皮  肤
 苍白,出汗,冰冷,湿粘
 潮红,发痒,皮疹,眼面浮肿
 
呼  吸
 正常至深呼吸
 因气道阻塞而发生有声的呼吸
 
心血管
 心动过缓,一过性低血压
 心动过速,低血压
 
胃肠道
 恶心,呕吐
 腹部痛性痉挛
 
神  经
 头晕,可一过性意识丧失
 意识丧失,平卧无应答
 
处理
 静卧,保温,输氧
 肾上腺素为首选急救药
 


(二)处理

1.保持安静和空气新鲜,平卧,头部放低下,肢抬高,同时松解衣扣,注意保暖。

2.轻者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给予热开水或热糖水喝,短时间内即可恢复。重者可予输氧。

3.经过上述处置后不见好转,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在3~5分钟仍不见好转者,应立即送附近医疗单位诊治。

四、癔症和群发性癔症

(一)癔症

1、临床表现:一般在免疫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见表2。

表2    癔症主要临床表现

反应类型
 主要临床表现
 
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头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肢冷,阵发性腹痛等
 
运动障碍
 阵发性“抽搐”,下肢活动不便,四肢强直,面色正常,瞳孔对光反应存在等。
 
感觉障碍
 肢麻,肢痛,喉头异物感
 
视觉障碍
 视觉模糊,一过性复视
 
精神障碍
 翻滚,嚎叫,哭闹
 
其他
 嗜睡(阵发性)
 

2、处理

(1)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如果病人在丧失知觉时可用棉球蘸少许氨水置于鼻前,促其苏醒。

(2)苏醒后可酌情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成人每次2.5~5mg,儿童每次0.1~0.2mg/kg。

(3)暗示治疗收效最佳,如注射生理盐水和给维生素的同时给予结合心理暗示;也可用物理治疗,如针刺人中,印堂,合谷等穴位或应用电针治疗。

(4)尽可能在门诊治疗,尽快予以治愈。

(5)对发作频繁而家属又不合作者,可考虑请精神神经科医生会诊处理。

(二)群发性癔症

1、临床表现

群发性癔病为预防接种后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临床症状见表2。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但体检没有很多阳性体征。具有一下特点。

(1)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多数起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临床经过。

(2)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并可相互影响,诱发症状。

(3)绝大多数病人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运动障碍5~20分钟,精神,感觉障碍10~30分钟。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可达1小时或更长。

(4)反复发作:患者症状可反复发作,表现可以完全一样,发作次数2~10次不等,少数发作次数更多。

(5)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不符,无阳性体征。

(6)女性、年长儿居多,发病者均属同一区域,处同一环境,同一年龄组在同一时间发作,并受同一种精神刺激引起。

(7)预后良好。

2、防治对策及措施

(1)宣传教育,预防为主:平时要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应讲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原则,使受种者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出现反应后思想紧张和恐惧。应尽量避免在温课应考,精神过于紧张时进行免疫接种。注射时避免一过性刺痛而引起的晕针,避免在空气不畅通场所,疲劳或饥饿进行接种。

(2)排除干扰,疏散病人:一旦发生群发性癔症,应及时疏散病人,不宜集中处理,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

(3)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如脑电图,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无需补液者避免输液。

(4)疏导为主,暗示治疗:正面疏导,消除恐惧心理和顾虑心理,稳定情绪。辅以药物治疗,不可用兴奋剂,可应用小剂量镇静剂,采用暗示疗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仔细观察,处理适度:群体反应人员复杂,个体差异也可较大,应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偶合症,并及时报告家长及学校,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工作。特别要防止少数人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聚众闹事。

五、严重局部反应

(一)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临床表现

(1)一般在局部感染后,化脓性细菌沿淋巴管移行引起淋巴管炎。

(2)淋巴管炎以注射一侧的肢体最为多见,病灶上部的皮肤出现红线条,轻触较硬而疼痛。同时伴有发冷、发热、头痛等症状。

(3)局部淋巴结炎有时单独发生,有时同时出现多处淋巴管炎,常伴有同侧淋巴结肿大,以注射一侧的腋下淋巴结和颈淋巴结为多见。局部红、肿、痛、热,有显著压痛,严重者常化脓而穿破皮肤,形成溃疡。

2、处理

(1)局部可外涂百多邦或金霉素软膏,也可用中药或中药提取物(如欧莱凝胶),以减轻局部炎症的症状。

(2)若已形成溃疡可,按普通换药处理。

(3)全身抗感染治疗。

(二)蜂窝织炎

1、临床表现

(1)常由局部感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扩散而引起,多沿淋巴管和血管的走行而播散。以充血、水肿、少见坏死和化脓为其特征。多为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亦可累及较深部位。

(2)注射一侧的上肢或颈部蜂窝组织炎症,局部红、肿、痛、热。常形似桔皮,但不像丹毒那样鲜明;边缘不甚明显,很少发生组织的坏死和溃烂。

(3)可伴有全身疲乏、食欲不振、头痛和发热等症状。

2、处理

(1)药物治疗:全身抗感染治疗; 同时可内服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消痈功能的中药,外敷化毒膏等。

(2)理疗:病情平稳后使用效果较好。

(3)穿刺抽脓:可根据病情单纯抽脓或抽脓后注入抗生素。

(4)切开引流:一般不切开引流,脓肿形成和脓液稠厚时方可切开。脓肿切开或自行破溃后,可按普通换药处理。

六、全身性化脓感染

1、临床表现

(1)毒血症:高热、头痛、头晕、乏力、胃纳差、脉细小而快,可有黄疽、皮疹和贫血等症状。为细菌毒素引起,血培养阴性。

(2)败血症:寒战、高热,一般稽留热在4O℃左右,多汗、全身无力、皮疹或皮下瘀点、黄疸、肝脾肿大、呕吐、腹泻、出血、贫血等症状。尿常规检查有蛋白、管型、红细胞或白细胞。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不清、谵妄甚至昏迷。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

(3)脓毒血症:和败血症大致相同,但寒战明显,体温呈弛张热,体内脏器和皮下组织可发生转移性脓肿。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

2、处理

(1)应立即做血及感染局部分泌物培养,查找病原菌;同时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一般可先经验用药,以后根据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病情变化更换有效抗生素。

(2)对症处理:退热、镇静、补液,维持内环境及代谢稳定和各器官系统功能;严重贫血者可酌情输血及其他支持疗法。

(3)调整机体应激性,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在应用有效抗生素基础上,考虑少量激素治疗。

(4)早期彻底处理局部感染病灶,可反复抽吸化脓病灶脓液或切开引流,并保持引流通畅。

七、注射部位脓肿

(一)无菌性脓肿

1、临床表现

(1)注射局部先有较大红晕,,多在2~3周时接种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硬结、肿胀、疼痛。

(2)炎症表现并不剧烈,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轻者可在接种局部的针眼处流出略带粉红色的稀薄脓液;较重者可形成溃疡,溃疡呈暗红色,周围皮肤红肿,皮肤未破溃前,有波动感。

(3)若破溃则开始排脓,轻者创面经数周至数月可自行吸收;重者有时表面虽然愈合,但深部仍在溃烂,甚至经久不愈。

2、处理

(1)干热敷以促进局部脓肿吸收,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

(2)未破溃前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并可注入适量抗生素。不宜切开排脓,以防细菌感染或久不愈合。

(3)已破溃或发生潜行性脓肿且已形成空腔需切开排脓,必要时还需扩创,将坏死组织剔除。

(4)有继发感染时,经验治疗使用抗生素,并换药时冲洗伤口,引流通畅;分泌物物细菌培养,根据药敏培养实验的结果,选择用敏感的抗生素。

(二)细菌性脓肿

1、临床表现

(1)一般以浅部脓肿较为多见,在注射局部有红、肿、热、痛的表现。

(2)脓肿浸润边缘不清楚,有明显压痛。脓肿局限后,轻压有波动感。

(3)深部脓肿极为少见;可能发生在局部感染后因治疗不及时而延伸至深部,有局部疼痛和压痛;全身症状和患侧肢体的运动障碍比较明显。

(4)有时局部可触及清楚的肿块,在肿块的表面可能出现水肿。

(5)病人有全身疲乏、食欲减退、头痛、体温升高,有时有寒颤等症状。

2、处理

(1)炎症初起时,应禁止热敷。有条件者可配合理疗。

(2)外敷鱼石脂软膏等。

(3)脓肿形成后,可用注射器反复抽脓;切开引流要慎重,脓液稠厚时则应切开引流。

(4)脓肿切开或自行破溃后,可按普通换药处理。

(5)脓液细菌培养,用抗生素经验治疗(开始时)与针对性治疗(根据药敏结果)。

八、热性惊厥

1、临床表现

(1)热性惊厥是指先发热,后有惊厥,体温一般在38℃以上,发生惊厥多在发热开始12小时之内、体温骤升之时。

(2)发作突然,时间短暂,肌肉阵发痉挛,四肢抽动,两眼上翻,口角牵动,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部与口唇发绀,可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

(3)预防接种引起惊厥,多数只发生1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很少有超过20分钟者。有些儿童表现为多次短暂惊厥。

(4)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5)惊厥应与脑炎,脑膜炎,破伤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脑水肿,癫痫,癔症,发作等疾病鉴别。

2、治疗

(1) 静卧于软床之上,用纱布缠裹的压舌板使口张开,并放在上下牙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

(2)止痉,如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肌内注射,也可用10%水合氯醛,每岁每次1ml,灌肠。紧急情况下也可针剌人中。

(3)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

九、癫痫

1、临床表现

(1)一般在免疫接种后15天内发生。

(2)一次以上反复出现的发作。临床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复发性特点。

(3)发作表现可以各式各样,除了有意识改变和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以外,还可以有感觉,精神,情感,行为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等。脑电图会记录出脑的异常放电,即典型的癫痫样波,故脑电图检查对癫痫诊断有重要意义。

2、处理

(1)癫痫治疗以口服抗癫痫药物为主。需遵循抗癫痫药物治疗原则,即根据发作类型选用不同药物,提倡首选单一药物治疗,规律服药,定期检查血,肝,肾功能等,定期做血药浓度监测,以保证患儿尽快控制发作,减少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适应正常学习和生活。

(2)对少数难治癫痫,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后仍需合理用药。

十、脑病

1、临床表现

(1)一般在免疫接种后15天内发生

(2)有意识障碍,抽搐等颅压增高的症状。病理只有脑水肿没有炎症,故脑脊液除压力增高外,常规及生化一般是正常。

(3)有下列三种情况中任何两种方可确诊:①癫痫发作,②持续≥1天的意识水平严重改变,③持续≥1天的行为改变。

(4)本病应与瑞氏综合征鉴别,后者是急性进行性脑病。病理特点是急性脑水肿和肝,肾,胰,心肌等器官的脂肪变性。临床特点是在前驱的病毒感染以后出现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等脑症状,肝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如血氨高,血糖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2、处理

(1)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应用20%甘露醇静注,每次1.0g/kg,开始每6小时一次,以后酌情递减。地塞米松可同时应用。

(2)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惊厥者用止惊剂。保持气道通畅。记录每日出入量并维持热量。预防继发感染。

十一、脑炎和脑膜炎

1、临床表现

(1)一般在接种疫苗后15天内发生

(2)临床表现急性发病常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昏迷等。如有脑膜炎者,查体可有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象。本病重症者,可有中枢性颅神经麻痹,肢体瘫痪和巴氏征。

(3)脑脊液(CSF)常规及生化可以正常,或CSF中细胞数轻度至中度增多,且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蛋白质轻度增高。血清学和脑脊液可有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IgG抗体有4倍增高。在CSF中有时可分离到与疫苗相一致的病毒,均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2、处理

(1)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可用阿糖腺苷,剂量是15mg/kg,分3次静脉滴注,疗程为10日。应作CSF细菌培养与病毒分离。

(2)对症治疗:应细致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控制高热和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并积极控制脑水肿等均为主要治疗措施。

十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

1、临床表现

(1)一般在免疫接种后15天内发生。

(2)本病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脱髓为特征的细胞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迄今确切病因不明,通常发生在急性病毒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后,罕见发生在疫苗接种后。

(3)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三型,即脑型,脊髓型及脑脊髓型。

(4)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常见儿童及青年人。急性起病,发热可有可无。以脑症状为主称脑型,常有头痛,呕吐,惊厥,意识障碍,颅神经麻痹及小脑共济失调等。脊髓症状为主称脊髓型,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有四肢瘫,截瘫,主客观感觉障碍及括约肌障碍。凡具有脑和脊髓症状及体征者称脑脊髓型。

(5)本病急性期脑脊液约半数有异常,淋巴细胞可增高,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含量均正常。脑脊液IgG指数增高(正常比值<0.7),寡克隆(OB)抗体阳性,髓鞘碱性蛋白(MBP)增高。

(6)脑磁共振(MRI)见白质多发性散在非对称性长T2信号,也可侵犯基底节,丘脑,脑干及脊髓。这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

2、处理

(1)应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药物,如地塞米松静脉滴入,甲醛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口服泼尼松等,对重症者,可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滴入(IVIG)。

(2)对症处理:急性期应用脱水剂,解热剂及止惊剂等。

(3)其他治疗:给予VitB组营养神经药物,重视患儿每日出入量,热量及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重视肢体功能训练及康复治疗。

十三、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d Flaccid Poliomyelitis, AFP)

是指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弛缓性麻痹(软瘫)。以下举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相关AFP为例。

1、临床表现

(1)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

①一般在免疫接种3个月内发生。本病发病率极低,且往往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

②服用减毒活疫苗(多见于首剂服苗)后4~35天内发热,6~40天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明显感觉丧失,临床诊断符合脊灰。

③麻痹后未再服用脊灰活疫苗,粪便标本只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者。

④如有血清学检测脊灰IgM抗体阳性,或中和抗体或IgG抗体有4倍增高并与分离的疫苗病毒型别一致者,则诊断依据更为充分。

(2)服苗接触者疫苗相关病例:

①与服脊灰减毒活疫苗者在服苗后35天内有密切接触史,接触后6~60天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符合脊灰的临床诊断。

②麻痹后未再服脊灰活疫苗,粪便中只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者。

③如有血清学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IgG抗体(或中和抗体)4倍以上升高并与分离的疫苗株病毒型别相一致者,则诊断依据更为充分。

2、处理

使用维生素营养神经药物,加强麻痹肢体康复训练。有后遗症者,建议手术矫治。

十四、臂丛神经炎

1、临床表现

(1)一般在接种后3个月内发生。

(2)本病多见于成年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及发病早期多伴有发热及全身症状。

(3)病初以肩和上肢的疼痛为主,继而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

(4)臂丛神经炎临床需与臂丛损伤鉴别。后者可呈疼痛持续性或有阵发性加剧,夜间或肢体活动时疼痛更甚,病因多为臂丛邻近组织的病变压迫,如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颈椎结核和肿瘤等。

2、处理

(1)对症止痛药物,如去痛片,芬必得等。

(2)理疗、针灸和中医中药治疗。

(3)病程超过数周,有学者主张用泼尼松治疗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对缓解疼痛有较好效果。

十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临床表现

(1)一般在疫苗接种后两周发生。

(2)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针尖大小的出血点,也可见皮肤瘀点或瘀斑。

(3)重者有消化道、泌尿道或颅内出血。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或失血性休克表现。

(4)血小板减少多在50×109/L以下。

2、处理

(1)适当限制活动,避免外伤。

(2)糖皮质激素一般选用泼尼松,剂量为每天2mg/kg,也可用氢化可的松静滴,每天4-8mg/kg。泼尼松用药一般4~6周,用药时间短易复发,病情稳定可逐步减量。

(3)严重出血者可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天;或2g/kg.d,静滴1天。

(4)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

(5)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可以输注血小板。

十六、过敏性紫癜

1、临床表现

(1)一般在接种某些疫苗1~7天在接种部位发生紫癜。

(2)皮肤紫癜多对称性分布于双下肢,双膝关节以下为多,也可见于双上肢、臀部。呈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荨麻疹样丘疹,初起时可为淡红色,压之褪色,数小时即成为深紫色红斑中心点状出血或融成片状,稍凸出于皮肤,压之不褪色,少数病例可见出血性疱疹。紫癜分批出现,多于1-4周自然消退。部分病例于数日内,甚至数年内反复出现。有时可伴头面部、手足皮肤血管神经性水肿。

(3)也可表现为腹部症状,关节及肾脏损害。腹部症状表现为腹痛、呕吐,甚至血便。腹痛也可出现于皮肤紫癜以前数日或数周。可有一过性关节肿痛,多见于膝、踝、肘、腕关节。肾脏损害可有血尿,甚至水肿、高血压。少数病例呈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

(4)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嗜酸粒细胞可增高。

2、处理

(1)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PP等改善血管脆性。

(2)糖皮质激素一般选用泼尼松,剂量为每天1mg/kg,也可用氢化可的松静滴,每天4-8mg/kg。泼尼松用药一般4~6周,用药时间短易复发,病情稳定可逐步减量。

(3)免疫抑制剂量等药物联合应用:可用环磷酰胺和泼尼松或硫唑嘌呤和泼尼松联合应用。

(4)甲基泼尼松龙:对于重症紫癜肾炎宜早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可使肾小球损伤恢复。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冲击前停用泼尼松,冲击治疗后48小时重新用泼尼松。

十七、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事件

(一)淋巴结炎

1、临床表现

(1)卡介苗接种后同侧局部淋巴结肿大超过1cm或发生脓疡破溃,淋巴结可一个或数个肿大。

(2)分泌物涂片检查可发现抗酸杆菌,培养可阳性,菌型鉴定为卡介苗株,淋巴结组织病例检查为结核病变。

2、处理

(1)可局部热敷。若局部淋巴结继续增大,可口服异烟肼或加用利福平。早期也可手术切除。

(2)脓疡有破溃趋势,应及早切开,用20%对氨基水杨酸油膏纱条或利福平纱条引流。若脓疡自发破溃,用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利福平粉剂涂敷。

(二)骨髓炎:

卡介苗骨髓炎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世界范围估计为0.39/100万。

1、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部位以四肢长骨,尤以股骨、胫骨、骨骺及股骨颈为多见,可单发也可多发,有的病例可形成脓肿。呈慢性良性过程,症状一般轻微,可有轻度发热、病变部位肿胀、轻度疼痛与功能障碍,患儿全身健康状况良好。卡介苗骨髓炎需手术得到细菌学与病理学证实。

2、处理原则

用INH和RFP治疗,疗程至少6个月。因为卡介苗菌株对吡嗪酰胺存在天然耐药性,故联用时不加吡嗪酰胺。

(三)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是卡介苗接种极罕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在世界范围估计为0.18/100万。在国内外报道的因播散性卡介苗病死亡的患者中,绝大多数有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及细胞免疫缺陷病,极少数免疫功能正常,称特发性播散性卡介苗感染,可能存在潜在的免疫疾患。

1、临床表现

卡介苗接种后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破溃、愈合慢、同时合并全身淋巴结结核、肺结核和/或肝脾结核、腹腔结核和/或脑膜炎等其它部位结核。一般表现长期发热、体重下降或不增、易合并机会性感染。诊断依赖于体液标本培养有结核杆菌生长,组织活检可查到结核杆菌和结核病变,菌型鉴定为卡介苗株。

2、处理原则

联合抗结核治疗,一经发现,转上级有关医疗单位诊治。

(四)卡介苗接种差错的处理

接种卡介苗时将皮内接种误种皮下或肌肉事故,以及超剂量接种引起的反应最为多见。

1、临床表现

(1)接种局部在2~5天内出现红肿,以后发生硬结,发展成中心软化、破溃而成脓肿。接种部位同侧腋窝、锁骨下可伴有淋巴结肿大。

(2)可有体温升高,伴有乏力、烦躁、食欲减退,个别儿童肺部可闻及干性或湿性罗音。

(3)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和肺异常阴影,但极少引起肺部结核。

2、处理

(1)全身治疗

①口服异烟肼,儿童8~10mg/kg,1次顿服,每日总量不得超过300 mg,至局部反应消失。同时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6,以减少异烟肼反应。如在服异烟肼的同时加服利福平,则效果更好。

②反应严重者可肌肉注射异烟肼,儿童每天40~60mg/kg,分1~2次注射,疗程1个月。

(2)局部治疗

①立即异烟肼50mg加于0.5%普鲁卡因溶液中,作局部环形封闭,每日1次,连续3天后改为每3天1次,共计8~10次。

②已发生溃疡者,在用异烟肼液冲洗后,再用异烟肼粉撒于溃疡面,并可用时用利福平有广谱抗菌作用。


 

 

相关新闻:

文件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