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侯云德:年近九旬的传染病狙击斗士

2018-01-10

  本报记者 朱萍 实习生 柳旭 北京报道

  1月8日,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获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料显示,侯云德为分子病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数十年,在干扰素及痘苗病毒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建树,为我国医学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看来,侯云德院士虽然年事已高,但自己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把相关领域最新的进展动态,包括传染病、药物等最新最前沿的一些技术进展,编写成生物技术的动态,都是自己去写,每一期都得上万字,信息量很大。

  坚持一线工作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侯云德院士和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二人被授予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据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

  之所以侯云德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因为他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在业界看来,侯云德就是奋斗在传染病防控的一线斗士,如在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78岁的侯云德坚持深入灾区提供防疫指导;2009年,为防控艾滋病流行,他“扎”进四川大凉山深处的艾滋病感染村落调研;2011年,新疆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侯云德立直奔疫情现场。

  据了解,现在年近90岁的侯云德,仍在密切关注传染病的防控。国家疾控中心国家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余文周1月8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先生目前身体很好,还一直在工作,包括做着消灭脊灰(脊髓灰质炎)、EV71(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之一)等的顾问工作。”

  实际上,除担任上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料显示的职位外,侯云德还担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一职。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中一个重大科技项目“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和原中央军委总后勤卫生部牵头启动。

  《规划纲要》显示,上述重大本项的总体目标旨在围绕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的重要需求与目标,构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支撑体系,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方案,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我国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完善国家传染病综合防控、应急处置和科学研究三大技术支撑体系。专项实施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计划分三步实施,目前已进入创新跨越阶段:2016-2020年(即“十三五”计划期间)。

  狙击传染病

  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侯云德曾表示,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应当是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做出更加切身的贡献。

  早在20世纪50年代留学前苏联期间,侯云德因研究仙台病毒成就突出,破格越过副博士荣获前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1962年,学成归国的侯云德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投入到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基础研究中,在国内首次分离了一系列副流感病毒,揭示了其传播规律。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侯云德在对中药黄芪的抗病毒研究中发现,黄芪能够诱导人体产生一种可广谱抗病毒的物质干扰素,这种50年代就被国外科学家发现的糖蛋白当时已经被制备成抗病毒药品,但进口价格昂贵,极为稀缺,为此侯云德付出了近10年的努力。

  1982 年,53岁的侯云徳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人抗病毒反应优势的人 1b 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发出国际上独创的国家 I 类新药产品重组  1b 型干扰素,临床证明,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细胞性白血病等有明显的疗效,且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副反应小得多。

  在抗击2009年甲型流感期间,侯云德也做出了贡献。当时,侯云德作为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组长,亲自带领团队加班加点研发疫苗,让人找来国内十几家制药企业的老总,要求各家企业按他提供的方法尽最快速度生产疫苗。

  事实上,传统的疫苗研发投产时间耗费较长,少则半年,多则十年,在当时看来要迅速研发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他的坚持下,新甲流疫苗在疫情发生的87天后被研制成功并投产。

  第三方评估表明,得益于正确的甲流应对措施,中国减少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减少经济损失逾2000亿元人民币。

  之后,由原卫生部牵头,38个部门参与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侯云德任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各个阶段中的关键性问题,开展多学科集成大协作攻关研究。第三方评估表明,我国甲流的应对措施大幅度降低了发病率与病死率。

  从此,我国建立了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并成功应对了之后发生的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H7N9禽流感等新发突发疫情。而且在侯云德主导下,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综合网络体系,针对突发传染病引发的五大征候群、300多个病原体,都已经研发了快速诊断试剂,培训了基层疾控工作人员,在防控重大疫情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通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网络体系”,我国能够在72小时内对5大征候群约300种病原进行确认,对未知病原进行检测和筛查,从而使我国得以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在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董小平看来,在我国多次的重大疫情防控中,侯云德为我们疫情防控做着重大贡献,是“坐在火山口扑灭火山的人”。

相关新闻:

文件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