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十年磨砺 再创辉煌

2012-03-23

 

说明: http://211.154.163.181/jkb/res/1/20120319/49621332152271342.jpg

  20111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到中国疾控中心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

说明: http://211.154.163.181/jkb/res/1/20120319/60181332152271342.jpg

  200810月,中国疾控中心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说明: http://211.154.163.181/jkb/res/1/20120319/40881332152271357.jpg

  中国疾控中心疫情会商系统已连通全国460余个疾控机构

说明: http://211.154.163.181/jkb/res/1/20120319/98231332152271357.jpg

  中国疾控中心领导集体

说明: http://211.154.163.181/jkb/res/1/20120319/16961332152271373.jpg

  2003年,非典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说明: http://211.154.163.181/jkb/res/1/20120319/7541332152271373.jpg

  20085月,在四川地震灾区建立第一个帐篷实验室

说明: http://211.154.163.181/jkb/res/1/20120319/24401332152271389.jpg

  20089月,夜以继日进行奶粉中三聚氰胺检测

说明: http://211.154.163.181/jkb/res/1/20120319/61531332152271389.jpg

  中心专家在玉树地震灾区与青海省及果洛藏族自治州专家一起查看鼠疫疫源地

说明: http://211.154.163.181/jkb/res/1/20120319/81761332152271404.jpg

  2011年,中心专家在尼日利亚参加全球消灭脊灰行动

说明: http://211.154.163.181/jkb/res/1/20120319/77181332152271404.jpg

  在全国疾控机构共同协作下,2009518日,国家流感中心成功分离我国第一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完成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本报记者 陈 飞

  砥砺铸青虹,十年集大成。200212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组建成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经过10年的发展,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中国疾控中心经受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考验,在实践磨砺中成长,认识和理念有了质的飞跃。通过不断强化能力体系建设,中心全力做好卫生部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坚定地担负起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职责,用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和科学严谨的务实精神,谱写了辉煌的乐章。

  开启疾控体系

  建设新格局

  10年间,温家宝、李克强、吴仪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十余次到中心考察指导工作,为疾控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鼓舞广大疾控工作者奋发有为,再立新功。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确立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建立了食品、环境、学校、放射和劳动五大公共卫生为主体的卫生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了新中国的卫生防疫防病体系。作为中国疾控中心前身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为预防医学事业和惠及人民群众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们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的转变,公共卫生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防疫站和预防医科院的体制、机制、工作取向已无法适应防疫防病的需要,急需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真正意义的国家队,并与全国的疾控机构一起,形成整合的、综合功能的、面向社会预防疾病和主动服务的综合体系。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200212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疾控中心)正式组建成立了。

  中国疾控中心的成立,初步整合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组建了集疾病预防与控制、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成立之初,中国疾控中心就明确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提高认识,在实践摸索中完成了从单一、分散的科研型和创收型机构,向公益型、服务型机构的转变,通过自身能力建设,提高了服务政府、社会和公众的能力。

  2003年,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和从中获得的深层次理论认识,提出了协调、全面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其作为公共卫生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疾控机构承担着保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

  履行保障人民健康

  神圣职责

  10年间,中心的卫生应急工作实现了从疲于应对到从容有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从各自为战到系统化、网络化的转变。随着我国以保障民生为主体的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的加强,中心的任务与职责在范围和层次上也随之扩增和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在完成医改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疾控中心积极按照医改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为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疾控系统具体参与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方面,乙肝疫苗补种、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和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项目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18.4%103.6%120.2%。同时,疾控机构作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标准和规范制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督导、评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质量。

  回顾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考验了刚刚组建的中国疾控中心。当时,我国疾控体系力量薄弱,缺乏整合资源有效应对的能力,也提示了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而5年之后,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期间,中国疾控体系队伍的力量已经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刮目相看。

  地震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迅速向14个重灾县,派出技术骨干19批共610人的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坚守灾区166天,创造了数个之最:四川省外抵达灾区最早;人员数量以及高级专家比例最高;坚守时间最长;在灾区分布最广。在这场空前的自然灾难中,中心的应急体系和应急队伍经受住了考验,与各地的同行一起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显示了国家队应有的素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了中心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光荣称号。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心派出专家和移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翻山越岭抵达玉树,坚持在负压实验室中开展鼠疫检测工作,收集了海拔3600米高原的各项实验室运转数据,开创了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先河,为灾后鼠疫防控作出突出贡献。

  2009年,面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疫情,中心按卫生部部署迅速建立并扩大了全国监测网络,及时组织专家研判疫情形势,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防控策略的确定和调整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技术依据;最先研制出技术最优的甲流病毒检测试剂,提供全国监测网络使用;组织、设计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甲流疫苗临床试验,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大力支持、协助下,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甲流疫苗研发并第一个大规模使用甲流疫苗的国家,还向全球提出了免疫方案建议。

  近年来,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的传染病由6种增加到15种。中心积极科学应对免疫规划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事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免疫规划监测网络。为加快消除麻疹进程,2010年卫生部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麻疹强化免疫工作。全国共接种1.03亿适龄儿童,是史无前例的、最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干预行动,中心承担了麻疹强化免疫技术管理工作,接种过程中未出现与疫苗接种相关的死亡病例,未发生群体性不良事件。

  中心积极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通过建立综合督导模式,指导基层开展工作。通过国际合作,筛选并系统评估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新技术,其中快速耐药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将传统方法所需的3个月的检测时间缩短到了2天。

  中心以区域性的癌症综合防治推进慢性病综合干预,完成了淮河流域30多万人的肿瘤流行病学专项调查工作,初步建成了环境与健康调查检测平台,开创了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新领域;通过省部联合,在山东全省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积极探索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新模式,为山东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截止2011年年底,行动已覆盖全国40%的县;通过执行全国7城市组织实施无烟环境促进项目,搭建了中国控烟法律工作网络,促成《哈尔滨市防治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的颁布,这是我国首个地方政府制定的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控烟法律;开展影响孕产妇及儿童死亡的重大疾病防治项目,并积极推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十年来,中心在原有机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整合并赋予新的职能,增强了卫生监督技术支持和保障能力;通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卫生学评价,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进行技术支撑;建立了全国中毒救治基地远程会诊系统,提供全方位突发中毒事件技术支持;通过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对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减少漏报、探索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中心迅速建立了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的检测方法,在第一时间展开检测,并率先发现三鹿奶粉以外其他品牌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污染的情况。通过风险评估,向国家建议了临时限量值,确定了整个事件处置的技术基础。

  建设功能完备

  国际一流的疾控中心

  10年间,中心获得的国内外工作经费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国家还启动了国债支持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和国家基本建设项目,支持全国疾控系统的建设,有力推动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200910月,中国疾控中心正式启用了国家投资6.7亿、建筑面积为7.7万平方米的昌平园区。以新址建设为切入点,中心配套设施和整体环境有了质的飞跃,与此相应的是,中心的业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技术一流的疾控机构。

  中心强化实验室网络,提高实验室能力。14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集中建设,大型先进科研仪器设备的不断添置,实验室能力得到加强。世界卫生组织多个网络参比实验室的落户,使中心实验室体系逐步健全,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和重点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411日,国家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试运行,标志我国疫情监测、报告手段和能力有了质的飞跃,逐步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该系统的使用使传染病的早期预测预警成为可能。2005年,四川省资阳等地发生不明原因疫情后,当地迅速通过网络报告了疫情,中心第一时间派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专家赴四川协助当地调查处置,迅速确诊此次疫情是由猪链球菌2型引起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并配合卫生部制定下发了多个技术方案,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取得实效,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和蔓延。

  目前,中心已经形成了以网络直报系统为平台,包括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为主导的十多个疾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以出生、死亡、免疫为主的基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扩展了疫情监测范围,提升了监测和调查能力,使早期获得敏感信息成为可能。

  作为国家队,中心积极在全国疾控体系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支撑作用,与地方各级疾控机构的业务合作越来越密切,全国的疾控网络体系已经逐步完善,各级疾控机构正不断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工作中发挥更大影响,日益成为保障人民健康事业的中坚力量。

  经过一次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洗礼与考验,和各项重大卫生保障工作的砺练,中心增强了自身生命力,对自身定位形成了特有的认识和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自我完善,以职责定位鞭策工作,并通过工作更好地履行职责。

  打造专业求实

  勇于担当的国家队

  目前,中心拥有两院院士5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1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57名,形成了一支专业覆盖面广、业务水平高,能够担当一锤定音重任的专家队伍。  

  中心成立以来,对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业务骨干;对外,积极引进人才,加强科研协作,以国际交流为纽带,积极参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化进程。

  中心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公开招聘机制,目前,所有新进人员均通过严格的公开招聘程序选拔录用;大力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先后从国外引进高层次人才50名,从国内引进专业技术骨干近200名。

  中心通过搭建多个国际、国内人才培育平台,利用多种途径为全国疾控机构培养实用型人才。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合作开展了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并在19个省及地方疾控中心建立了培训基地,已成功为国家、省及地方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公共卫生应急适宜人才,培训基层疾控工作人员5万余人次,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疾控体系队伍能力建设。

  中心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出国(境)自2002年约300人次增至2011年的每年约710人次,派往国家(地区)数近60个;平均每年接待国(境)外来访500人次以上;签订和执行多双边国际项目合作协议735项。2005年,中心分别委派专家参加中国第四批医疗卫生救援队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参与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的海啸救援工作。2009年,中心两位疟疾防治专家前往非洲喀麦隆和刚果(金)指导开展疟疾防治中心援建任务;2011年又选派青年业务骨干赴非洲支援当地的消灭脊灰活动,标志着中心迈出了主动参与国际公共卫生事务的第一步。

  10年来,中心逐渐从有着优秀传统和业绩的单一职能科研单位,发展成涵盖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控和公共卫生3大业务单元的疾病防控体系,集疾病预防控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正是这样一支专业求实、勇于担当的疾控队伍,使我们战胜了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一个又一个挑战。

  塑造无私奉献

  服务人民的疾控精神

  10年间,中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凝练疾控文化,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理念,弘扬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中心第一支进入汶川腹地的医疗防疫队,是由中心挂职干部亲自带队徒步48小时行进近100公里山路到达,充分展现了疾控人的精神风貌。  

  中心坚持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探索疾控文化的内涵,打造和提炼疾控职业精神,尝试着把疾控人的奉献精神和疾控工作的公益性、专业性相结合,营造昂扬向上的清风正气。

  2002年,中心原卫生防疫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更名为全国公共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此基础上,2007年成立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疾控分会,与全国疾控系统94个兄弟单位共同搭建全国疾控战线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交流的平台,采取培训、参观、调研、经验交流等形式,通过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载体,推动全国疾控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加快转型,提高干部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截至2011年底,中心有基层党支部56个,党员1791人。在汶川特大地震救灾防病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在现场开展工作的600多名工作队员中,50%以上是党员,涵盖了受灾县、市的所有地方,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组织抗震救灾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心党委要求:一线工作队伍中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要成立临时党支部,发挥党员勇于担当重任、经受考验、率先垂范的作用。在救灾一线共成立16个临时党支部,有26名同志发展为预备党员,发挥了党的团结和鼓舞工作队员的重要作用。

  积极应对公共卫生

  新挑战

  展望未来,中国疾控中心将围绕医改的中心任务,探索疾病预防控制在医改中的服务模式,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服务大众、保障人民健康为宗旨,不断加强能力建设,继续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健康需求相呼应的疾控专业体系和专业队伍,加强与各地疾控机构的联动协作,密切国际合作,建设国际一流的疾控中心。  

  未来10年,中国疾控中心将继续加强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积极探索疾控信息集成平台与居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对接,建立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网络,提高卫生应急装备水平和正规化建设,建立现场检测平台。

  未来10年,中国疾控中心将在积极培养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的人才,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国家级疾控中心的龙头作用。

  未来10年,中国疾控中心将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疾控技术进步相一致,与健康需求相呼应的专业体系。未雨绸缪,立足现实,瞄准国际,从生活方式、环境变化、人体心理健康三个层面,做好社会发展转型期的疾控专业的顶层设计;确保传染病、慢性病和公共卫生防控工作领域各学科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未来10年,中国疾控中心将在认真完成医改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技术优势,积极探索,主动融入医改,积极推动将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病、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纳入医改项目,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全面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

  未来10年,中心作为疾控系统的国家队,将认真研究国家与地方疾控中心工作联动机制,发挥好国家疾控中心在全国疾控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努力建设成为全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技术中心、人才中心和信息中心,担负起技术指导、培训和质量控制的职责;与全国各级疾控机构一起,建立起上下联动、横向协作、各司其职、能力整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切实推进全国疾控体系建设。

  未来10年,随着公共卫生问题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要继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新的专业领域和空间,关注国际公共卫生领域难点、热点,并完善主动监测机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扩大自主品牌建设,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提升中心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未来,中国疾控中心将继续秉承公益性和专业性基本理念,努力建设成拥有一流人才、一流水平、一流成果、一流文化的国际化疾控中心,为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新闻:

文件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