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疾控中心成立10周年重点事件

2012-02-07

为展示中国疾控中心成立十年来的突出成就和开展的重点工作,中心组织开展了“疾控十年”重点事件评选活动。活动采取深入总结、广泛征集、共同参与的方式,通过对每年总结和大事记的整理、全中心重点事件征集,经全中心各直属单位、各部门和部分专家“四上四下”的评选,并征求了中心老领导意见,根据所得票数最终选定55件重点事件并列出,以期通过事件体现中心十年发展壮大的历程。

中国疾控中心2002-2011年重点事件列表

序号

事件主要内容

1

200212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它的成立是我国公共卫生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体制机制上确立了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导地位,从发展方向上解决了国家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能力不足的问题,从体系建设上加大了对地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力度,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中心作为全国首批在职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PH)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之一,2002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在职MPH研究生,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MPH研究生。

3

20022月,中心结合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全面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按岗聘用;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职员和工勤人员等4类岗位管理;职能优先、以岗定酬,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发展和稳定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激励机制。在以科研为依托、人才为根本、疾控为中心的宗旨指导下,经公开竞聘、民主推荐、考核公示等程序,二级单位、机关处室领导干部基本到位,各二级单位的中层干部和机关职工的竞聘工作逐步完成。

4

20028-12月,中心参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该调查覆盖全国31省份的132个县。该调查获得了我国人群膳食营养状况,阐明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居民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同时还发现了营养失衡和营养不足的双重挑战;获得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患病率快速上升的信息,并证明膳食营养不平衡与体力活动不足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5

2003年,中心积极开展“非典”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早期防控策略、措施,提供科学规范防治的政策建议。4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中心专家受卫生部委托,就运用科学技术加强“非典”防治工作,向中央政治局进行了讲解,并提出了防治和研究建议。中心开展现场流调和实验室病原研究,制定各种技术方案,开展全国技术培训,提供现场防治技术指导与督导,完善国际合作交流,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制作完成735425万余份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向全国各地及部队免费发放;承担了卫生部24小时“非典”防治热线的全部工作。2004年,中心病毒病所实验室发生“非典”感染事件,中心根据暴露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全面部署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和整改工作,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吸取教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6

2003年,中国全球基金国家协调委员会确定中心为中国全球基金项目中央执行机构(中国PR)。124日,该机构与全球基金签订结核病和疟疾最初2年的拨款协议。2004年开始启动“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截止2011年,中心累计承担实施的全球基金项目达16个,涵盖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的预防与控制,累计接受全球基金拨款5.48亿美元,占总签约资金的58%

7

200344-5日,中心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7名常委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中国疾控中心第一届常委会和由19名委员组成的委员会,以及由11名委员组成的新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

8

20033月,中心启动首次全国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本次调查,建立了全国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初步掌握了我国艾滋病疫情情况。

9

200411,国家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试运行,标志我国疫情监测、报告手段和能力质的飞跃,逐步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截至20111231日,网络直报系统覆盖了全国所有县级及以上疾控机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率达98%,乡镇卫生院报告率达87%,与网络直报前相比,平均报告时间由5天缩短至0.8天。

10

根据中央领导为落实“改善疾病控制专家待遇”和“对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高健康风险岗位给予特殊补贴”的指示精神,中心制订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施特殊补贴总体方案》,经批准后,于200412月正式实施,分别以专家特殊补贴和高风险岗位特殊补贴两部分发放。

11

200411113日,经世界卫生组织考察认证,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中心辐射安全所)被指定为世界卫生组织辐射应急医学准备与救援网络(WHO/REMPAN)的成员,成为该网络在中国设立的联络机构单位。

12

200412月,中心组织专家对沿淮地区肿瘤高发情况展开初步调查,并将调查情况汇报卫生部。20057月,淮河流域重点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启动,在沿淮三个地区开展了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完成30多万人的危险因素、环境污染物等调查检测和追踪溯源工作。

13

20049月成立PulseNet ChinaPulseNet China是病原菌分子分型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的网络化实验室监测体系,目的在于发现和应对传染病暴发。经过7年建设和实践,目前有18个省/市疾控中心加入,在多次传染病暴发应对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网络引领了我国细菌类传染病实验室监测工作,是我国疾控系统在病原菌监测方面深层次合作和技术进步的平台。

14

2004年底至2005年初,安徽省局部多次暴发C群流脑疫情,中心检测证实该疫情由同一克隆的菌株引起,并发现我国流脑奈瑟菌发生了变异,形成了具有全球流行威胁的第七大克隆群,命名为ST4821序列群,研究结果在《柳叶刀》杂志发表。同时,中心在3个月的时间内为全国各地疾控中心提供流脑诊断试剂28000余人份,诊断血清200余套,有力地支持了全国流脑防治工作。

15

2004年,中心对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进行调整,并基于该系统开展全人群死因监测和每三年一轮的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整后的监测系统覆盖31个省份的161个监测点监测县(区),覆盖近8000万人口,具有良好的全国代表性。

16

2004年底,中心完成为期4年的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明确了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 评估了近十年来的防治效果。

17

20042月,中心积极开展一系列人禽流感防控工作:成立工作组和专家组,建立防控机制,制定工作技术方案和工作简报,开展监测、流调和实验室检测,开展风险沟通、媒体宣传和健康教育,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和各项科研工作,发挥中心技术支撑的职能和作用。

18

2004年,中心积极协调推动在全国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短期内使我国成为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覆盖阿片类药物成瘾人数最多的国家。国际社会对我国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在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19

2005322,科技部批准“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该实验室在卫生部医学分子细菌学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以中心为依托单位,整合并涵盖了传染病所、病毒病所和性艾中心相关专业领域。其总体定位为紧密围绕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大需求,以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传染病预防控制现场工作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入手,密切结合现场,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发展技术平台和网络化技术;研究方向为重要传染病病原体进化和变异研究,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机理研究,重要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支撑技术研究,未知病原体检测、鉴定技术体系研究。

20

2005125,中心组织专家参加中国第四批医疗卫生救援队,奔赴印度尼西亚的班达亚齐参加救援工作。26日,中心委派专家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赴斯里兰卡进行海啸救援工作。在此次救援活动中,中心荣获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的“人性关爱爱心救助”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和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首都劳动奖状”。

21

20051月,全国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全面启动了结核病网络专报系统,首次实现了我国结核病疫情监测从手工的季度和年度报表监测提升到计算机网络化的、实时的监测,从以县为单位的报表统计管理到每个患者个案信息的网络电子化管理。系统启用以来,每年平均登记各种类型的肺结核患者记录约100万余条,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信息、诊断和治疗转归等约50个核心变量。利用该信息,及时为我国结核病流行病学监测、结核病防治效果评价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该系统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结核病网络监测系统,在全球结核病监测与控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2

200512月,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批准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合作中心”。该合作中心的任务是与世界卫生组织紧密合作,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干预项目,促进适宜干预措施的开发和应用,加强慢病防治相关政策与指南的制订,提高中国以及西太地区的慢性病防治能力。20103月,该合作中心成功续任,新的任期是2010330日至2014330日。

23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规定缔约方应采取和实行有效措施以公开披露烟草制品有毒成分和它们可能产生的释放信息。根据该要求,中心于20054月加入了由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烟草实验室网络(TobLabNet)并建立了烟草测试实验室,通过参加该网络组织的相关工作,逐步建立全球统一的烟草制品成分和释放物标准测试方法,为中国履约提供技术支撑,该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测试网络的实验室。

24

200568月,四川省资阳、内江、成都等地发生不明原因疫情,当地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报告了疫情。718日,中心第一时间派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专家赴四川省协助当地调查处置,迅速确诊病原,并配合卫生部制定下发了多个技术方案,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取得实效,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和蔓延。实验室研究证实引起此次严重暴发疫情的病原为ST7型高致病性猪链球菌,比国外报道的其他血清2型菌株毒力强,该型猪链球菌仅在中国发现。

25

2005年起,为针对监测病种开展强化监测,收集法定传染病报告所不能满足的防控信息,中心组织31个省份疾控机构针对20种传染病(鼠疫、霍乱等)和4类病媒生物恢复或新建了重点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监测系统,该系统共覆盖25种传染病及4类病媒生物。

26

2006年,中心成立全国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管理中心,与卫生部12320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指导、管理和推进全国12320卫生热线服务体系的建立。目前12320服务内容已随着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而覆盖至医疗卫生全行业,承担了向公众传播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信息,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接受公众咨询、投诉和举报,逐步引导公众科学就医,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监测、分析与反馈等重要职责,成为卫生系统面向公众的形象和窗口,是卫生系统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卫生政务公开、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转变卫生政府职能、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

27

20065月,中心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学技术大会”, 明确了科研在中心的定位和作用,提出了“一流的疾控依赖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科研推动一流的疾控”口号,并在会中通过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中心“十一五”期间工作的总体思路、指导方针、总体目标、37个重点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明确了一段时期内中心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28

20067月,中心在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57个县开展了“全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工作,主要目的是掌握我国农村饮用水、改厕和粪便处理现状,了解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情况,为今后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发展规划、提出农村改厕与粪便无害化处理,垃圾污水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该调查是我国自1986年以来,首次开展全国范围的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状况调查和研究工作。此次调查之后,全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监测点扩展至700多个,实现了对全国所有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面覆盖。

29

200681,中心BSL-3实验室取得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证书。这是中国疾控系统第一家经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BSL-3实验室,为今后进行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疾病预防控制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

20063月,中心专家出席在斐济召开的全球第四届消除丝虫病联盟大会,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中国消除丝虫病国家报告。20075月,世界卫生组织审核批准中国为全球第一个消除丝虫病的国家。

31

20061213,中国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与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迈克尔·莱维特在中心为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办公室揭牌,标志着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32

20016月至20066月,中心积极参与青藏铁路建设卫生保障工作,开展了一系列鼠疫防治工作:共同制定了《青藏铁路建设鼠疫防治技术方案》等管理办法和技术方案;参与组织“青藏铁路鼠疫防控应急处置演练”等重要会议及演练;深入建设工地对鼠疫防治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协助青藏两省区有关专业人员制作鼠疫宣传用品,开展沿线群众及铁路施工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青藏两省区在部分铁路沿线设立鼠疫监测点,开展鼠疫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动物鼠疫疫情,确保了青藏铁路安全施工和运营。

33

20073月,根据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中心组织专家,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检索疫苗的相关文献18333篇,制订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苗的免疫程序,报请免疫规划咨询委员会审批并通过,协助卫生部制定了扩大免疫规划资金的分配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完成扩大免疫规划师资培训教材。

34

20073月,中心启动了淮河流域重点地区癌症综合防治项目,组织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省14个项目县区开展癌症综合防治工作。该项工作从2007年持续到2020年,将在淮河流域建立癌症综合防治协作机制,做好淮河流域部分地区居民癌症综合防治工作。到2010年已初步建立淮河流域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体系。

35

2007年,“全国主要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征研究及数据库建立”项目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6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心开展一系列抗震救灾工作:建立抗震救灾工作机制,立刻组建赴灾区的防疫应急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前两批应急队伍集结、装备及后勤保障工作,共向14个重灾县派出19610人次的应急队伍;结合灾区实际为科学开展消杀工作等多项重大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研制了手机应急报告系统替代损毁的系统,在震后第10天开始恢复疫情报告;积极实施现场卫生学评价和传染病控制;指导开展强化免疫和专病防控等技术工作;建立灾区临时实验室,创造条件在重灾区建立起多个“帐篷实验室”,开展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编印抗震救灾防病大众宣传材料651万份并发往灾区,制定各项技术报告和工作简报;指导开展灾区强化免疫工作,共接种乙脑疫苗65.6万人份、甲肝疫苗79.7万人份,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中心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李黎同志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中心党委获中央国家机关“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37

2008年,针对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中心紧急响应,迅速成立了“应对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处置工作办公室”,参与和配合国家处理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各项工作;派出专家组迅速开赴甘肃、河北两地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卫生学处置工作;自主建立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的检测方法并在第一时间展开检测;率先发现三鹿奶粉以外其他品牌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污染的情况,做好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的技术支持工作,为国家处置此次事件提供决策依据。截止20091月底,中心检测三聚氰胺相关样品近700份,获得数据1100多个;先后派出了专家518人次参加现场处置和流调工作;制作了《含三聚氰胺奶粉的食品安全知识问答》宣传折页50万份并下发重点省区。

38

20087月至12月,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公共卫生专题研究中,中心作为召集单位,组织20余家单位的200余名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完成编制公共卫生专题研究报告。通过问题分析和策略分析,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总目标、20个核心指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点、支撑体系建设要点、20个重大行动计划和50个专项。

39

2008年,“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正式启动并实施。1216日,为加强对中心承担和参加的重大专项课题管理,保障其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中心成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项管理办公室”,并明确了其职责和分工。“十一五”期间,中心共承担25项牵头课题,获批经费约5.17亿。(其中2008年第一批项目牵头13项,牵头课题获批经费约3.98亿;2009年第二批项目牵头12项,牵头课题获批经费约1.19亿。)

40

20084月,安徽阜阳发生多起婴幼儿不明原因死亡,中心派遣专家组赴现场开展疫情调查处置工作,查明为手足口病疫情,纠正治疗偏差,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同时制定技术指南指导全国手足口病防控,开展疫情监测与分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1

2009109,中心机关部分处室及传染病所、病毒病所和性艾中心等陆续搬迁至昌平园区,该项目于200118日由卫生部批准建设,20048月,一期工程奠基,一期工程被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审定委员会评为“2010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42

2009年,面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心建立并扩大了全国监测网络,覆盖全部地级市;做好科学预案,制修订近20项甲流防控技术指南;与地方各级疾控中心形成合作机制,加强国际沟通与合作,随时组织专家研判疫情形势,提出对策建议;第一时间研制出技术最优的甲流病毒检测试剂,提供全国监测网络使用,达到在病例输入我国之前即具备甲流病毒检测能力的目标;首次作为疫苗试验的组织单位,协调7省疾控中心动员13000多名志愿者同时参与甲流疫苗临床试验,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甲流疫苗研发和全球第一个大规模使用甲流疫苗的国家,并第一个向全球建议1剂次15微克无佐剂裂解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甲流;开展了甲流疫苗接种信息和AEFI的监测和评价,保证了疫苗群体性接种的顺利进行;组织面向全国的防控和监测技术培训,建立以“流感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为重点的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开展风险沟通。

43

在强化的人禽流感监测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了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陆续报告了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很长时间内未能找到病因。中心专家和海外引进的学者与相关省疾控中心通力合作,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与确认工作。2009年底,在湖北报告的病例中首先发现病毒感染的线索,随后根据对湖北、河南、山东、辽宁、安徽和江苏等6省的241例病例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征分析和病原学研究,最终从病例血液标本中发现了新的布尼亚科病毒,研究成果已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这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病原学研究领域新的重要的发现和突破性进展,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44

2010414,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全程参加卫生部前后方的救灾防病工作,累计派遣109人次赴玉树灾区协助开展救灾防病工作,在灾后第4天就恢复了灾区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协助青海省制定了灾区鼠疫防治工作方案等;在地震灾区建立以移动实验室为技术支持的鼠疫防治基地,紧急启动移动实验室保养转运,并成功投入使用,开创了在高海拔地区应用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国际先例,积累了高原地区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经验。当年共检测标本97份,分离到2株鼠疫菌,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了动物间鼠疫疫情。中心传染病所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李群同志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中心党委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45

2010年,全国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工作。中心从2009年起在技术、人员、后勤保障、协调、组织实施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预测潜在风险,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做好相关技术保障工作;汲取了甲流疫苗接种报告的经验教训,及早建立了专用信息报告系统,组织专家现场调查督导。在麻疹强化免疫实施期间,中心监测实施过程,完善报告系统,处理突发事件,保障强化免疫工作顺利开展。共接种10343万适龄儿童,没有与疫苗接种相关的死亡病例发生,没有群体性不良反应发生。

46

201088,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心第一时间派遣专家作为卫生部灾害医学救援组成员赶赴灾区,发挥优势,做好各项服务,针对灾区存在的公共卫生风险和技术难点给予指导,积极协助当地做好救灾防病工作,共派出15人次、现场工作近30天,圆满完成卫生部交办的各项任务。

47

20109月至12月,中心与西藏自治区疾控中心联合组织开展《西藏自治区公共卫生发展规划(2011-2020)》研究,系统分析西藏自治区公共卫生的成绩、挑战、策略、行动。并提出下个十年重点:实施四个工程,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工程、西藏自治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妇幼保健与营养改善工程;两个行动,免疫规划行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三个专项,鼠疫、结核、艾滋病等传染病重大专项、高血压等慢性病重大专项、地方性疾病重大专项。

48

20103月至10月,中心作为全国流调办公室组织完成了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份176个抽样点的25万人中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的传染性肺结核的患病率为119/10万,与2000年比下降了44.9%,反映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还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了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对肺结核患者进行了社会经济学调查。本次调查为《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49

中心积极做好疫苗国家监管机构职能评估相关准备工作,20101213-15日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的正式评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审评的反馈结果,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板块中,8项大指标全部通过,25项亚指标完成率96%,以优异成绩完成了疫苗国家监管机构(NRA)评估任务,为我国疫苗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50

2010年,中心先后建立了中心级重点实验室3个,分别是:中心化学污染与健康安全重点实验室(营养食品所和职业卫生所共建);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应急重点实验室(辐射安全所为依托单位);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心为依托单位)。

51

2011825,中心病毒病所确认新疆发生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后,中心立即制定响应计划,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前往新疆进行疫情研判,开展风险评估。积极协助新疆开展AFP病例监测,并加强了全国范围内的监测工作;积极开展标本检测和分析工作;协助新疆在全疆范围内开展了3轮儿童和2轮成人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了脊灰疫苗接种率快速评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调查处理,强化免疫督导、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以及维持无脊灰证实等工作,为脊灰疫情的控制发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

52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心基础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

53

中心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怀与重视。20034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一行到中心视察“非典”防控工作,4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来中心视察“非典”防控工作。200312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在中心传染病所昌平现场办公,专题研究中心建设问题。2004831日,吴仪副总理出席中心一期工程奠基仪式。20094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的陪同下来中心考察甲流防控工作。2009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来中心考察甲流防控工作。20101122日,李克强副总理一行来中心考察艾滋病防控工作,并在中心昌平园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2011121日,即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来中心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与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代表和感染者及国际组织代表座谈,并专门听取外地来京上访群众的意见。

54

中心参与多项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组织参与2008年奥运会、2009年建国60周年国庆、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亚运会等重大事件与活动的公共卫生保障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保障任务。

55

中心积极开展对非洲的卫生援助工作。200610月、20076月,中心在上海举办两届非洲国家传染病防治研修班,在2007年的培训班中,来自非洲22个国家的39位官员参加了培训。20081013日至111日,中心承办“国际传染病防治研修班”,17个非洲国家30名卫生官员参加培训。201011月,中心流行病专家赴非洲加纳和利比里亚参与中美对非洲卫生援助和支持技术可行性考察和评估工作。2011102日和8日,中心选派2名免疫专家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遏制脊灰传播(STOP)项目短期专家,分别启程前往纳米比亚和尼日利亚,成为中心首批援助非洲专家,开辟了中心国际化的新领域,对提高中心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特别是推广我国疾病监测和预防控制的经验、将专家队伍推向全球有重要意义,并对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向非洲国家进行援助和开展合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新闻:

文件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