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别样的舞台

2014-07-31

开营式、专题讲座、应急拓展、师生见面会、学术交流、实践考察…到今日的闭营式、离会,短短的五天,转眼就要告别,可千万感慨依旧在心头。

在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的纪念展馆中,我仿佛亲眼见证了我国疾控事业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墙上所见不只是历史,更多记载的是辉煌。5.12汶川大地震能够“大灾之后无大疫”,那是因为疾控队伍的坚守;疾控的夜以继日,使我们能经得起SARS对灵魂和意志的考验……从前在课堂上,我学到的更多是老师所说的这些“成就”,我总觉得自己距离这些太远;而今天,我看到的更多是为了这些“成就”的付出乃至于牺牲。是的,没有疫情网络的通畅,没有保障冷链的高效运转,我们如何防病防疫?

师生见面会上,与慢病中心的王丽敏老师的交谈让我记忆深刻。这位看似严肃却很热心的老师甚是强调对预防专业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流行病和统计学得怎么样?”、“能熟练掌握SPSS了吗?到什么程度了?”、“什么是干预?”……“慢病中心基本不搞分子流行病学,主要是做现场”、“你要清楚,公卫首先针对的是人群…”。随后的个人PPT展示与学术交流环节,王老师也到了我所在的小组,给组员意见、点评,尤其是对一些看似不起眼却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地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使大家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当病毒脑炎室的老师告诉我,他和研究生们基本跑遍了全国各地来采集研究所需的血清、蚊虫标本,我不禁诧异。那是因为,作为一名预防医学本科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课外科研课题所需的材料都是购买或研究所赠送所得;而显然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或难得的标本,若无像病毒病所这位老师所说般亲身实践,则对那些地区的疾病研究将会是一个空白,这并不是我们疾控人所希望看到的,也违背了公卫事业的初衷。

北京昌平远郊的这里,不是学校;我觉得,这里更像是一个“舞台”。她不像大多数高校一样,专心致志埋头苦干搞科研;也并不同于其他疾控相关单位,脱离科研只重视工作。多样化是她的最大特点,国际一流化是她的目标;微观知识的熟悉和掌握到宏观地应用于人群健康防护。我想,这些基本特质,也将在中国疾控中心所培养出来的当代疾控人才中得到体现。

和其他47位优秀的小伙伴们一样,我也从了解疾控、走近她,到深知。五日来的所见所闻与体验,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小片段。在中心大门口合影留念之后,教育培训处的罗老师还不忘问我,“怎么样,想好了吗?”很开心老师没有忘记当初向他苦诉的对于未来去向选择的“纠结”;很开心自己能有这个机会来到这里,接触到这个美妙的舞台,让我对疾控这份事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向往。我相信,不管是明年还是多久以后,作为一名预防医学生,我会再次出现在这个舞台;只是希望那时是不一样的自己,是一个更优秀的疾控人。

今日暂别这个“别样的舞台”,更让我懂得: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愿中国疾控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也愿我们这48名未来的疾控人把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传承下去,让其生生不息。

 

(研究生院 “相约疾控”夏令营2组,林颖懿(南方医科大学)供稿,2014年7月25

相关新闻:

文件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