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西尼罗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2014-08-01

  西尼罗热(West nile fever, WNF)是一种由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有高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脑膜脑炎症状。本病广泛分布于非洲、中东、西亚和欧洲南部地区,近年来在北美洲亦有流行。鸟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蚊虫传播。

  一、病原学和发病机制

  (一)病原学。

  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病毒所致的一种虫媒传染病。1937年,人类首次从乌干达西尼罗省的1名发热女子的血液标本中,分离出该病毒,所以称为“西尼罗病毒”。电镜下西尼罗病毒颗粒为直径40-60 nm左右的球形结构,脂质双分子膜包裹着一个直径在30 nm左右的二十面体核衣壳。西尼罗病毒有3种结构蛋白,核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和膜蛋白(prM/M)。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ade)黄病毒属(Flavivirus),有包膜RNA病毒。病毒对热、紫外线、化学试剂如乙醚等敏感,加热至56 30 分钟即可灭活。

  (二)发病机制。

  蚊虫叮咬人时,西尼罗病毒进入人体内,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可将病毒限制在局部并清除,临床上表现为隐性感染。当侵入的病毒量较大且人体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毒时,病毒入血,引起病毒血症,并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动物模型以及人感染病例脑部以及脊髓脊索多个位点可同时检测到西尼罗病毒,说明病毒经血液途径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已经证明神经原细胞是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靶细胞。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和脑膜炎症,严重者危及病人生命。

  三、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非洲、北美洲、欧洲是西尼罗病毒感染的主要流行地区;亚洲报告本病的国家有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土耳其、以色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此外,澳大利亚也发现过。我国尚无此种病例。

  (二)传染源。

  西尼罗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是鸟类,包括乌鸦、家雀、知更鸟、杜鹃、海鸥等。鸟感染后产生的病毒血症至少可维持3 天,足以使蚊感染。人、马和其他哺乳动物感染后不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不能通过蚊子在人与人、人与动物间传播。

  (三)传播途径。

  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以库蚊为主。蚊子因叮咬感染西尼罗病毒并出现病毒血症的鸟类而感染。病毒在蚊体内生长繁殖后进入蚊子唾液。人和动物被蚊子叮咬而受染。有输血、器官移植传播西尼罗病毒的报道,但不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哺乳及胎盘传播也是可能的传播方式。

  (四)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西尼罗病毒普遍易感。有些地区人群感染率很高,但以隐性感染居多。老年人感染后则易发展为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流行高峰一般为夏秋季节,与媒介密度高及蚊体带毒率高有关。

  三、临床表现

  西尼罗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12天。

  临床可分为隐性感染、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脑炎或脑膜脑炎3种类型:感染西尼罗病毒后绝大多数人(80%)表现为隐性感染,不出现任何症状,但血清中可查到抗体。少数人表现为西尼罗热,病人出现发烧、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持续3-6天后自行缓解。极少数人感染后表现为西尼罗病毒脑炎或脑膜脑炎,多发生在老年人及儿童。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持续不降,伴有头晕,头痛剧烈,恶心,可有喷射样呕吐,嗜睡,昏睡,昏迷,可有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巴氏征及布氏征阳性,可因脑疝导致呼吸衰竭,病情严重者死亡。近年暴发流行的西尼罗病毒感染,呈现重症病例明显增加的趋势。极个别病人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人出现急性无痛、不对称性肌无力、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偶尔也可表现为西尼罗病毒性心肌炎、胰腺炎或肝炎等。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稍高,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多在正常范围。

  (二)脑脊液(同其他病毒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相似)。

  压力升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蛋白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细胞数轻度增加,以单核细胞增加为主。

  (三)病原学检查。

  首次出现西尼罗热暴发后进行病毒分离是必需的。适用于分离病毒的标本有:患者的脑脊液、脑组织或感染早期血清,鸟及其他哺乳动物的肾、脑组织等。分离到病毒后,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核酸检测或中和试验确证。

  (四)血清学检查。

  常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的IgMIgG抗体。由于西尼罗病毒的血清IgM抗体持续时间较长,不能据此判断现症感染,需与临床症状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作出准确判断;采取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以恢复期血清较急性期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为阳性。

  (五)分子生物学检查。

  可用RT-PCR或实时PCR检测脑脊液和各种组织标本中的西尼罗病毒RNA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由于感染西尼罗病毒后绝大多数人不出现症状或仅出现发热等非特异性表现,所以诊断上非常困难,一定要注意结合流行病学史来综合判断,诊断要点包括:

  1. 流行病学资料

  是否来自于西尼罗病毒感染的主要流行地区,如非洲、北美洲和欧洲,发病前2周内有无蚊虫叮咬史。

  2. 临床特征

  有无发热尤其是同时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如头痛、喷射样呕吐以及昏迷、抽搐、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3. 实验室检查

  血清西尼罗病毒抗体IgM阳性,恢复期血清较急性期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或PCR检测到血清中西尼罗病毒核酸,有确诊意义。

  (二)鉴别诊断。

  西尼罗热需与其他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尤其是要排除流行性乙型脑炎、其他病毒性脑膜脑炎、中毒型菌痢、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脑型疟疾,上述疾病均有各自的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

  六、治疗

  目前无针对西尼罗病毒的特效治疗药物。目前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轻症患者呈自限性经过,但脑炎患者需积极治疗,常用措施如下。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注意定时翻身、拍背、吸痰,吸氧,防止发生褥疮。注意精神、意识、生命体征以及瞳孔的变化。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保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二)对症治疗。

  1.降温 

  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首选冰帽降温,同时酒精擦浴,放置冰袋;药物降温为辅,安痛定、柴胡、消炎痛栓均可选用。上述方法效果不佳时,可采用亚冬眠疗法,肌肉注射氯丙嗪及异丙嗪各0.5-1.0 mg/kg/次,每4-6 小时给药一次。

  2.惊厥或抽搐

  脑水肿或脑疝所致者,应立即采用脱水剂治疗,可用20%的甘露醇快速静滴;应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

  镇静剂治疗:安定成人10-20 mg/次,小儿0.1-0.3 mg/kg/次,肌注,必要时静脉缓注,但不超过10 mg;水合氯醛成人1.5-2.0 g/次,小儿50 mg/kg/次(每次不大于1 g),鼻饲或保留灌肠;苯巴比妥钠成人100 mg/次,肌肉注射。

  3.脑水肿而无抽搐

  甘露醇用量同上述。速尿、高渗葡萄糖可辅助脱水治疗。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脑水肿,可短期应用。

  4.呼吸衰竭

  常规氧疗;静脉滴注呼吸兴奋剂洛贝林、可拉明、利他林等;必要时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时机械通气治疗。

  七、预后

  轻者预后良好,严重者会有瘫痪,震颤麻痹,可留有乏力、记忆力减退、行走困难、肌无力等后遗症。病死率约为3%5%,老年人免疫力差者病死率较年轻人为高。

  八、预防

  由于目前无预防西尼罗病毒感染的疫苗,因此预防西尼罗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为切断传播途径,即有效的、大规模灭蚊;户外活动时应采取措施以防蚊子叮咬。

  (一)保护易感人群。

  在西尼罗病毒病暴发的疫区,提醒居民较少户外活动,在户外应尽量穿着长袖衣裤,裸露皮肤应涂抹蚊虫驱避剂。注意安装纱窗和纱门,减少蚊虫进入室内的机会,同时可以使用电蚊香和电蚊拍杀死室内的成蚊。

  (二)隔离病人。

  虽然目前认为人与人之间通过蚊虫吸血刺叮传播西尼罗病毒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应隔离病人并给加装蚊帐,防止蚊虫刺叮,避免引起传播。

  (三)切断传染源。

  媒介蚊虫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将媒介蚊虫的密度尽可能地降低。在西尼罗病毒病疫情暴发后,立即开始启动媒介蚊虫的防治措施。

 

来源:http://www.moh.gov.cn/mohwsyjbgs/s3577/200807/37382.shtml

相关文档:

文件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