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及每年的中国现代化报告

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集中地研究了中国现代化的背景、进程、概念、定义、理论、目标、判据、指标体系、统计分析,并提出了计算中国各地区实现现代化时间表的统一规范。详细信息请参见#.

相关链接: 
什么是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构想,正式确定:“我们的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我们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明确为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明确为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里需要对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做出统一的界定,以免在认识国家现代化和一些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上,产生计量上的歧义。
    中等发达国家的界定,有以下三种方案: 

    (1)采用世界银行所列的“中收入”国家水平作为中等发达国家。此概念偏向于以收入水平作为衡量的标准,与所述的“现代化”内涵有相当的距离。加上“中收入”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不属于同一意义下的规定范畴,因此,我们认为采用“中收入”国家去表征“中等发达”国家是值得商榷的。加上中收入国家在现代化的整体表达上,水准不高,不足以真正刻画现代化在世界发展水平中的排序,也不能代表处于世界前列的地位。目前,一些研究单位企图应用达到“中收入”国家水平去评估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应当是一种降低现代化标准的做法,十分可能将中国的现代化,引入到比较庸俗的境地。 

    (2)列出世界公认的发达国家名单,依照其发达程度进行自高到低的排序。在排序中,去掉序列中的前5名和后5名,将剩下国家的综合状况进行平均,然后用各项平均值代表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此类定义比较接近于所称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它们所带来的缺陷是,在发达程度的排序上可能产生歧义,同时即使排序是准确的,由于序列并非等距分布,舍去前5名和后5名的做法,带有较大的“人为”成分,因此,在本建议中只作为候选,并不希望真正被采用。 

    (3)列出当代全部发达国家的名录,依照以下所拟的8个指标大类,即“人口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活质量指标、教育水平指标、创新能力指标、信息化程度指标、生态化程度指标”,将所列名录中每个发达国家逐项指标的平均值填入,再应用特别设计的算法求出这些国家的“总平均集合”,作为代表所定义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该定义从严格的统计意义上去分析,虽然仍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但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比前述两种具有更多的优点,而且避免了人为的、主观的诸多弊病,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测度中,我们建议采取此种界定,同样对我国按8项指标大类综合计算所表征的“中国现代化水平”,同相对应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行对比,二者的数量对比将被合理地认为就是我们要实现现代化的“数量差距”,二者的速度对比将被合理地认为就是我们要实现现代化的“速度差距”,当进一步对照中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在可预见将来由于体制改革、经济周期、科技创新等所引发的“发展变量”的估计后,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可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各个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其后每3年为一个周期,重新注入新一轮的数列,并考虑新的发展变量,依照相同算法对上一轮的进程和时间表做出修改和调整,使中央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和各地现代化的程度有越来越精确的把握。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名录和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只有用这种定期、同步、动态地跟踪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作为一个集团的平均值)并进行连续的比较,才能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程度做出真实的评价。 

    中等发达国家的界定,虽有以上三种方案可供参考,但综合权衡之后,只有第三种方案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来源  中国网 2003年1月21日 )

每年的相关报告:

2007中国现代化报告: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生态现代化,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虽然生态现代化只有30多年历史,但现代化的生态效应,约有300年历史。
    《 2007中国现代化报告》以生态现代化为主题,分析了世界现代化的生态效应和生态现代化的300年历史,介绍了欧洲生态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促进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10条建议,包括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绿色发展道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等。 参见#.

 2006中国现代化报告: 
 
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过去 300 年里,社会现代化是人类进步的主旋律,代表了文明发展的主方向,导致了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以及世界格局的根本改变。
《 2006 中国现代化报告》以社会现代化为主题。通过对世界社会现代化的 300 年时序分析和 8 个截面考察,以及对 130 个国家 53 年的定量评价,归纳出了社会现代化 30 个事实和 12 个启示,提出了广义社会现代化原理和方法;并分析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 21 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该书的出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现代化研究等, 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参见#,

2005中国现代化报告
 
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没有经济社会的进步,也就没有现代化。世界发展的历史证明,重大科技创新能够导致新的产业革命,从而改变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
《2005中国现代化报告》以世界经济现代化研究为主题。报告通过对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时序分析和8个截面考察,以及对131个国家52年的定量评价,归纳出经济现代化26个事实和14个启示,提出广义经济现代化原理和方法;报告分析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21世纪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图。该书的出版,对于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研究制定科技和经济现代化战略,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参见#

2004中国现代化报告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地区差距非常显著。虽然不同地区现代化水平不同,但是,每个地区现代化都非常重要,都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中国现代化报告》提出了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形成世界和国家现代化指数,包括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它分析了2001年世界131个国家和2002年中国34个地区的现代化指数。该书的出版,对于地区政府和学术界研究制定地区现代化战略,都具有参考意义。参见# 

 

相关新闻:

文件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