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年,具有较大健康危害。
一、基孔肯雅病毒是什么?怎么传播?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颗粒为二十面体包膜衣壳,直径 60-70 纳米。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受感染蚊虫的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3天后,又叮咬健康人时,人可能感染基孔肯雅病毒。此外,由于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病毒还可能通过输血、给感染者采血、实验室处理感染者的血液等行为传播。极少数情况下,病毒可通过子宫由已感染的孕妇传播给胎儿。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患者在发病第1周出现病毒血症时,通过叮咬蚊虫或血液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风险最高。但是,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间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二、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地区在哪里?
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非洲、美洲、亚洲、欧洲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岛屿上发生,已在 110 多个国家发现基孔肯雅病毒。2025年6月,玻利维亚、肯尼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马约特、留尼汪、索马里、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暴发基孔肯雅热疫情。2010年以来,我国曾报告源自缅甸、泰国、孟加拉、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刚果共和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西、马尔代夫和毛里求斯等国家的输入性病例,并曾在广东、云南、浙江等省份引起本地传播。
三、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大多数感染者会在带毒蚊虫叮咬后 3-7 天(范围为2-12天)开始出现症状。最常见的是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偶有引发眼部、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但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年。
四、如何诊断为基孔肯雅热?
对于急性发热伴多关节疼痛的患者,尤其是近期从已知病毒传播地区返回的旅行者,应考虑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可能。实验室诊断主要通过检测血清或血浆中的病毒、病毒核酸或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M 及中和抗体来完成。在发病7天内,可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血清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 RNA,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检出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抗体通常于发病第1周的末期产生。对急性期样本检测呈阴性的患者,应获取恢复期血样本检测抗体,以最终排除诊断。此外, IgM 抗体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特异性抗体阳性结果需经中和抗体检测确认。
五、如何治疗基孔肯雅热?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出血风险。若感染基孔肯雅热,在患病第1周内需注意避免蚊虫叮咬,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六、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具体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使用0.5%氯菊酯处理外衣物、选择装有纱窗纱门的住所、使用蚊帐等。前往特定地区的旅行者可选择接种疫苗。
七、如何控制基孔肯雅病毒传播?
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虫媒介和减少蚊虫孳生地。每周清空和清洁盛水容器、处理废物。在疫情期间喷洒杀虫剂以杀死飞行的成年蚊子,对蚊子停留的容器内部和周围的表面进行药物处理,处理容器中的水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
八、是否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疫苗?
目前,有两种基孔肯雅热疫苗获美国食药监局批准使用:一是减毒活疫苗(名为IXCHIQ),用于18岁及以上成年⼈,但由于不良反应,已建议暂停对 60 岁及以上人群使用。另一种是病毒样颗粒疫苗(名为VIMKUNYA),适用于12岁及以上⼈群。
九、旅行者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出发前旅行者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发生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部分旅行者(如孕妇)可依据此类信息判断是否应避免前往该地区。对于计划在暂无疫情但存在旅行者感染风险升高的地区停留较长时间或前往正发生暴发疫情的地区的人,可前往旅行门诊或者医疗机构咨询医务人员。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使用经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旅行结束后2 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确保旅行者不会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传播给本地蚊虫。旅行归来后,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
(田婷婷、李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