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提示
2025年7月健康风险提示
时间:2025-07-08 字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2025年7月需关注感染性腹泻、登革热、食物中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猴痘、高温中暑和洪涝灾害。 

  一、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霍乱、细菌性痢疾、出血大肠杆菌急性胃肠炎、诺如病毒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子虫肠炎等。感染性腹泻起病急,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重者每日排便多次,严重时还会发生电解质紊乱、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夏季为感染性腹泻高发季节。 

  主要建议 

  1.避免喝生水。要喝烧开后的水,或者选用卫生合格的桶装水、瓶装水。 

  2.注意食品卫生,生熟分开,在冰箱中,生的禽、肉、水产品应密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要及时储存在冰箱中,但是储存的时间不宜过长,再次拿出来食用前要彻底加热;少吃生冷食品,尤其是要避免生吃螺类、贝类和螃蟹等;不要暴饮暴食。 

  3.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特别是接触宠物后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患者用过的器具要及时消毒。 

  4.出现严重腹泻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二、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通常在被感染的5—9天后发病,症状多较轻或无症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热、疲乏、厌食、恶心、“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大多可在1—2周内痊愈,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 

  登革热是全球波及范围最广的虫媒传染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100多个国家流行。在我国,登革热尚未形成稳定的地方性流行,以输入引发本地传播为主要特征。本地传播疫情主要发生在6月份以后,多在8—10月份达到高峰。目前我国本地传播的登革热疫情进入上升期。 

  主要建议 

  1.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子叮咬。居住在或前往有伊蚊的地区,在居室内和办公场所,使用蚊香或电蚊香液并使用纱门纱窗和蚊帐进行防蚊。前往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2.居住在有伊蚊地区的居民,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清除家庭、单位内的各种积水,露台、坑洼、树洞、竹筒等易积水的地方需要定期疏通以及平洼填坑,并疏通沟渠、清理岸边淤泥和杂草,清除小容器垃圾等,防止蚊虫滋生。 

  3.从登革热流行区返回后,如果出现发热、出疹等疾病表现,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本人的旅行史。 

  三、食物中毒 

  随着气温升高,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食物中毒的风险相应增加。食物中毒通常在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5—10月为食物中毒高发期。 

  主要建议 

  1.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2.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规范、卫生条件好的餐饮单位。 

  3.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摘和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蘑菇及野生植物。 

  四、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急性期病人血液或因该病死亡患者血液或体液中含有大量病毒,传染性强;照料患者的家属或护理人员等可因近距离护理有出血表现的病人而被感染;殡葬人员、家属在处理因该病死亡的患者遗体时而被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我国以散发为主,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在5—7月。 

  主要建议 

  1.避免蜱虫叮咬,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蜱传疾病。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建议穿长袖和长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效果,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羟哌酯、驱蚊酯等,遵循产品说明使用。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高发地区,如有亲属出现发热、出血等表现,应尽快将其送医,并避免无防护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护理;患者去世,避免无防护情况下处理遗体等。 

  五、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免疫力低下人群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重症。猴痘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患者的病变部位分泌物、渗出物为主,常见的接触方式包括性行为、家庭内密切接触、医疗护理接触等。 

  猴痘病毒分为分支Ⅰ型和分支Ⅱ型,分支Ⅰ型疫情主要集中在非洲中部地区,并通过国际旅行输入非洲其他国家及非洲以外地区。分支Ⅱ型疫情主要涉及男男性行为人群,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控制,我国目前处于较低水平。 

  主要建议 

  1.了解猴痘防控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2.避免与猴痘患者或有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可疑接触史。 

  3.前往猴痘流行地区,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猴痘疫情情况,做好个人防护。 

  4.遵守国家出入境管理相关规定,配合做好出入境检疫。 

  六、高温中暑 

  7月为高温中暑高发月份。中暑后,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等,重则可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增快,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并伴有惊厥、昏迷、谵妄等严重临床表现。 

  根据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信息,今年7月份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西北部局部、山东大部、安徽大部、江苏、河南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部、重庆大部、四川东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新疆、西藏北部等地偏高1~2℃。 

  主要建议 

  1.关注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 

  2.高温天气时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出门注意防晒、降温,可备一些防暑药品。 

  3.及时补充水分、盐分和矿物质。 

  4.关注身体健康,提高防护意识,要更加重视家中婴幼儿和老人的中暑预防。 

  七、洪涝灾害 

  7月,我国进入主汛期,易发生洪涝灾害。为减少洪涝灾害期间疾病发生,洪涝灾区的人们需要注意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环境和个人卫生,做好病媒生物控制。 

  主要建议 

  1.饮食饮水安全。确保饮水卫生,不喝生水。井水、河水等混浊水源需经明矾澄清后消毒使用;自来水污染,退水后应彻底清洗管路并消毒。食物充分烹煮,餐具清洁消毒,餐前洗手。严禁食用腐败变质、洪水浸泡或病死的禽畜水产品。 

  2.环境清洁消毒。被淹房屋遵循“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原则,及时排除积水、清除污泥垃圾,必要时对墙面地面消毒。排泄物与垃圾定点堆放、及时清运。 

  3.病媒生物防控。安装纱门窗、蚊帐做好物理防护,同时选用合规的蚊香、杀虫气雾剂等用品实施科学灭杀;抗洪人员穿长袖、戴防蚊帽,裸露部位涂驱避剂。使用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抗凝血类灭鼠剂灭鼠,死鼠集中深埋或焚烧,同步喷洒杀虫剂灭蚤。病媒生物异常增多立即报告。 

  4.个人健康防护。保持手部清洁,不脏手揉眼,毛巾脸盆专用,红眼病患者用品需肥皂清洗并消毒。皮肤清洁干燥,擦汗后涂痱子粉,涉水后洗净脚部、穿干鞋,破溃感染及时就医。血吸虫病流行区避免接触自然水体,必要时涂防蚴灵或穿戴防护装备。 

  5.及时就医。身体不适立即就医,尤其发热、腹泻患者需尽快诊治。严格遵医嘱,配合传染病隔离,规范用药。 

  作者: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 笃梦雪、李盈盈、涂文校    

  审核: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 向妮娟、施国庆   

 

文件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