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当前位置:首页 > 疾控应急 > 传染病 > 丙类传染病 > 手足口病 > 技术文件
技术文件
  •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2018-01-04

  •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8-01-04

  • 手足口病监测试点运行方案2018-01-04

  • 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试行)2018-01-04

  •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2017-12-28

  • 《手足口病监测试点运行方案》解读2015-10-16

      一、起草背景   手足口病是我国儿童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于2008年纳入法定的丙类传染病。随着对手足口病疾病特征认识的不断加深及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疾病监测需求日益提升。为促进手足口病科学防控,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中病原学监测和法定报告内容基础上,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制定了《手足口病监测试点运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二、主要内容   (一)监测目的。   ...

  •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2009-06-1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

  •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2008年5月20日更新)2008-05-13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损害,引发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

  • 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2008-05-0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手足口病是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重症病例死亡率较高,危害严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个别地方出现因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导致的少数患儿死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为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经研究,...

  •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2008-05-06

      一、疾病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该病...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2008-05-0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期,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肠道病毒71型感染(EV71)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患者多为婴幼儿。目前,个别地方出现少数患儿因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肠道病毒型别多。传播途径不容易完全切断,隐性感染和不典型病例比例高。EV71等部分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没有疫苗和特异性预防及治疗方法。根据以往境内外手足口病疫情防控经验及肠道病毒季...

  • 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试行)2008-05-06

      一、病例概况   手足口病病例主要表现为:起病急,早期表现主要为发热,部分伴有手、足、口腔部位疹、咳嗽、呕吐等。部分病例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多样,在短期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心力衰竭等多器官功能损伤,可在数小时内死亡。部分死亡病例尸检标本病理检查显示,病人出现脑水肿、脑疝、肺淤血、肺水肿及肺出血、全身淋巴组织增生、异常和其他脏器为非特异性改变(淤血,出血)等病理改变。   二、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