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A,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HAV感染以后可以造成肝脏的急性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厌油、腹泻、乏力、食欲下降、尿黄、皮肤粘膜黄染等。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发病率很低,但在经济发展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甲肝的流行或暴发。
l 传染源
甲肝的传染源为甲肝患者、亚临床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
l 传播途径
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最主要的方式是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
l 潜伏期
甲肝的潜伏期通常为15~50天,平均为28~30天。
l 传染期
甲肝潜伏期后半段传染性最高,持续至黄疸后几天(或无黄疸病人转氨酶达高峰时)。尽管证据表明婴儿和儿童排毒期延长(直到6个月),但大多数病例在黄疸出现1周后可能就无传染性,不会发生粪便慢性排毒。
l 易感人群
人群对HAV普遍易感。凡是以前没有受到过感染或没有接种疫苗者,均可能感染H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