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传染病
当前位置:首页 > 疾控应急 > 免疫规划 > 疾病专题 > 病毒性传染病 >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 疾病概况2021-12-06

      流行性腮腺炎(mumps,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   l 传染源   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宿主。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l 传播途径   腮腺炎病毒主要通过飞沫...

  • 流行病学2021-12-06

      l 国内疾病流行情况   我国将流腮列为丙类传染病,2004年纳入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2004~2013年,年平均报告发病率24.20/10万,其中2011和2012年为高发年份,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3.9/10万和35.6/10万。2014~2016年,年平均发病率13.34/10万;2017~2019年,年平均发病率19.48/10万。2020年,报告发病数129,120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9.20/10万,较2019年(报告发病率21.48/10万)下降57.17%。   流腮全年均可发病,有...

  • 病原体及致病机理2021-12-06

      l 病原体特点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黏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呈球形,大小悬殊,直径在85~300nm之间,平均140nm。病毒抗原结构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依据S抗原基因变异已发现12种基因型(A~L),自1995年以来中国以F基因型为主,2011年以后一些省份监测到G基因型。此病毒有6种主要蛋白,即核蛋白(NP)、多聚酶蛋白(P)和L蛋白,均为可溶性抗原,即S抗原;2种包膜糖蛋白,即含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HN)糖蛋...

  • 临床特征和诊断2021-12-06

      l 临床表现   流腮以腮腺肿大、腮腺非化脓性炎症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少部分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腮腺最常受累,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1~4天又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由于覆盖于腮腺上的皮下软组织水肿使局部皮肤发亮,肿痛明显,有轻度触痛及感觉过敏;...

  • 疫苗免疫预防2021-12-06

      l 疫苗工艺和种类   目前腮腺炎病毒疫苗只有减毒活疫苗一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主要包括麻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MM)、MMR、腮腺炎减毒活疫苗(MuV)等,但大多数国家使用MMR以预防流腮。   不同国家MMR的疫苗毒株不同,如美国1977年批准的Jeryl-Lynn株疫苗、1980年前苏联的Leningrad-3株疫苗、目前日本、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使用的Urabe Am9株疫苗、中国使用的S79株疫苗等。目前国产MMR的腮腺炎成分均采用S79毒株...

  • 其他防控措施2021-12-06

      1. 传染源的管理。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呼吸道隔离”,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发病到腮腺炎肿胀完全消退为止。由于腮腺炎病毒对外界的各种物理因素抵抗力较低,故不需终末消毒,但被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污染的物品需随时消毒。   2. 合理使用口罩,也可作为切断传染途径的有效办法。对一般接触者无需居家医学观察,但对学校或工作场所等集体单位接触过患者的易感者,建议在暴露后2~4周居家医学观察。   3. 孕妇应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