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疫苗工艺和种类
目前,全球使用的乙肝疫苗均为重组蛋白疫苗。我国现用乙肝疫苗分别采用酿酒酵母、汉逊酵母和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表达系统,在体外表达S蛋白(HBsAg),辅以氢氧化铝佐剂制备而成,主要剂型包括10μg、20μg和60μg。
l 免疫策略
1992 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在全国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2002年,将乙肝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适龄儿童免费提供乙肝疫苗,允许收取少量的接种服务费。2005年6月起,全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全部免费,不再收取接种服务费。2009~2011年,对1994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的儿童实施接种补种。2010年,开始实施孕产妇产前HBsAg筛查及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接种的试点工作。2015年,该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
l 免疫程序
乙肝疫苗按“0-1-6月”程序共接种3剂次,第2剂与第1剂间隔1个月,第3剂与第1剂间隔6个月。
新生儿接种:
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每剂次 10μg,不论产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阴性,新生儿均接种10μg的乙肝疫苗。②重组(CHO)乙肝疫苗:每剂次10μg或20μg,HBsAg阴性产妇所生新生儿接种10μg的乙肝疫苗,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接种20μg的乙肝疫苗。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可按医嘱肌肉注射100国际单位HBIG,同时在不同(肢体)部位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
HBsAg阳性或不详产妇所生新生儿建议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HBsAg阳性或不详产妇所生新生儿体重<2000g者,也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并在婴儿满1月龄、2月龄、7月龄时按程序再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
危重症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者)、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
建议HBsAg阳性产妇所生儿童接种最后一剂乙肝疫苗后1~2个月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阴性、抗-HBs阴性或<10mIU/ml,可再按程序免费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
补种原则:若出生24小时内未及时接种,应尽早接种。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剂次。第2剂与第1剂间隔应不小于28天,第3剂与第2剂间隔应不小于60天,第3剂与第1剂间隔不小于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