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国内疾病流行情况 在实施疫苗免疫之前,脊灰呈自然流行状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为流行高峰。1953年,我国将脊灰列入法定传染病报告,20世纪60年代初期,每年报告约20,000~43,000例。随着疫苗推广使用,脊灰的发病急剧下降,70年代的发病数较60年代下降37%。进入80年代,全国实施计划免疫,脊灰的报告发病数进一步下降,1988年全国仅报告脊灰667例。但由于局部地区接种率较低,易感人群积累,1989、1990年...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以肢体不对称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在疫苗前时代,该病广泛流行,所致麻痹不可逆,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称小儿麻痹症。 l 传染源 脊灰的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l 传播途径 脊灰是人传人疾病,消化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l 病原体特点 脊灰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直径为20~30nm,内含单股正链的核糖核酸,无包膜。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小圆球形颗粒状,其衣壳蛋白由60个结构相同的亚单位组成,每一个亚单位又由病毒蛋白VP1、VP2、VP3和VP4组成,其中VP1在病毒表层暴露最充分,是引起中和反应最重要的抗原决定簇,是构成病毒的最主要抗原。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共3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 脊灰...
l 临床表现 多数人感染脊灰病毒后表现为无症状,约25%的感染者可出现短暂的轻微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和咽喉疼痛。少数具有这些轻微症状的个体(约4%)会出现脑膜刺激征,伴随颈部僵硬、严重头痛,以及四肢、背部和颈部疼痛,提示有无菌性脑膜炎(非麻痹型脊灰)。此类脊灰持续2~10天,几乎所有病例均可完全康复。当脊灰病毒通过周围或颅神经轴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脊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
l 疫苗工艺和种类 脊灰疫苗包括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和脊灰灭活疫苗(IPV)两种。OPV含有脊灰病毒减毒株,即含有弱化的脊灰活病毒。按照OPV所含疫苗病毒组分,OPV又分为三价OPV(tOPV,含全部Ⅰ、Ⅱ、Ⅲ型疫苗病毒)、二价OPV(bOPV,含Ⅰ、Ⅲ型2种疫苗病毒)和单价OPV(mOPV,含Ⅰ、Ⅱ、Ⅲ型疫苗病毒中的1种)。 IPV是3个型别脊灰病毒通过细胞培养、收获上清液、经纯化及甲醛灭活后,按比例混合制备而成。我...
1.加强AFP监测,保持高质量监测运转,及时发现输入性WPV、VDPV及其循环,并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2.维持高水平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必要时开展查漏补种或强化免疫。 3.依据《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及时开展输入WPV、VDPV、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等相关事件的调查处置,快速阻断病毒的传播。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