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病原体特点
脊灰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直径为20~30nm,内含单股正链的核糖核酸,无包膜。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小圆球形颗粒状,其衣壳蛋白由60个结构相同的亚单位组成,每一个亚单位又由病毒蛋白VP1、VP2、VP3和VP4组成,其中VP1在病毒表层暴露最充分,是引起中和反应最重要的抗原决定簇,是构成病毒的最主要抗原。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共3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
脊灰病毒耐低温,在-70℃可保存活力达8年,病毒感染力能在4℃下维持数月,在30℃下维持数天;但对干燥很敏感;不耐热,加热56℃可使之灭活,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可迅速将其杀死;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70%酒精;耐酸、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但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等敏感,可将其迅速灭活。
l 致病机理
脊灰病毒经粪-口途径进入,在咽部粘膜层淋巴组织、扁桃体和上皮细胞中繁殖。从细胞中释放到口腔或深部颈淋巴结,感染24小时能检测到。其次是被吞咽进入肠道的病毒,先在集合淋巴结及粘膜上皮细胞中繁殖,这是原发性感染。病毒一方面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另一方面向深部淋巴组织扩散。强毒株还可能进入血流形成最初的病毒血症,但量少,停留时间短,尚不足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只有病毒随血液到达非神经组织(如淋巴组织)才继续繁殖,病毒再回血液中,使病毒达到一定浓度,持续时间较长(晚期病毒血症),这时病毒向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病毒在运动神经元中复制进而导致细胞破坏及发生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