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病原体特点
白喉棒状杆菌为革兰阳性细菌,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鼓槌状,形态常呈多样化,不运动、无假膜、不产生芽膜。菌体内有浓染的颗粒,称为异染颗粒,是白喉棒状杆菌形态学诊断的重要依据。白喉棒状杆菌在血培养基中生长旺盛。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4℃~37℃。
l 致病机理
白喉棒状杆菌的侵袭力较弱,通常不侵入深部组织及血流,偶可到达局部淋巴结。白喉棒状杆菌进入上呼吸道黏膜后,若机体抵抗力降低,即在局部表层组织内迅速生长繁殖,同时产生强烈的外毒素,通过抑制受染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导致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坏死、黏膜血管扩张、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及炎症细胞浸润。
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物质,在局部吸收,通过血行和淋巴系统扩散到全身,导致毒血症,作用于全身各组织导致中毒症状。外毒素能迅速与身体各组织细胞结合,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其中以心肌、外周神经最敏感。毒素在开始时吸附于细胞表面,尚可被抗毒素中和,若已进入细胞内,则不能被抗毒素中和,故临床上强调早期足量应用抗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