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洪涝灾害与疾病防治

2011-04-11

 第一节 洪涝灾害与疾病流行

 第二节 疫情监测

 第三节 肠道传染病

 第四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病

 第六节 疟疾

 第七节 血吸虫病

 第八节 常见病、多发病

第一章 疾病防治

第一节 洪涝灾害与疾病流行

一、洪涝灾害与疾病流行

病因来源于宿主和环境两个方面,而环境却是人类生存其中各种因素的总和。洪涝灾害作为病因既破坏了环境,同时又直接损害宿主使灾民的生命安全和疾病的流行处于危险因素之中。因此,洪涝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闰因作用也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的伤亡洪涝灾害直接淹没引起死亡或因水灾冲击建筑物的倒坍致死、致伤,同时因灾饥荒或疾病引起灾民饿死或病死。这是洪涝灾害对人群的最直接的危害。但不同的灾度及抗灾水平引起的死亡或伤害程度是不同的,特别是社会因素对灾害引起的伤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旧中国水灾历史中每次洪涝灾害都使大批灾民家破人亡。1938年黄河决真正曾使1250万人受灾,使89万人丧生。而1991年淮河流载出现特大水灾,由于有党的领导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次水灾中更没有因灾饿死一人,因此,发挥社会因素的积极作用,洪涝灾害导致的人群伤亡也是可以减少和控制的。

(二)洪涝灾害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引起疾病的暴发和流行洪涝灾害淹没了农田、村庄、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秩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1.疫源地的影响 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的动物及其它病原宿主分散、迁移和扩大,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钩端螺旋体病因洪水引起疫源地的扩散、多次暴发流行。如安徽省1971年水灾曾暴发钩体病10多万人。1975年河南驻马店也因水灾暴发钩体病360万例、1963年河北、1986年广东梅县和广西龙州的洪灾之后都有钩体病暴发流行。

出血热是受洪水影响很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洪水的淹没,啮齿类动物园的种群发生变化,野鼠楼息地的改变引起疫源地的变化,多次出现水灾后的出血热暴发流行,如1983年湖北荆门有洪水发生出血热的暴发流行。1991年安徽水灾时出血热的老疫区淮河流域遭灾,扩大了疫源地,出血热的发病比上年增加了68.1%。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湖北省1991年水灾期间上堤抗洪民工约500万人与疫水接触,估计感染急性血吸虫病近万人,新增病例30万人以上。

2.传播途径的影响 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孳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子密度增大,常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疟疾是常见的灾后疾病。1991年安徽水灾暴发疟疾达340万例,河南汤阴地区水灾暴发疟疾流行的发病率高达25.8%。湖北1991年也因水灾使蚊子密度增加引起乙脑的流行。

洪涝灾害淹没粪池,畜厩、污染水源和食物,并因灾使苍蝇大量孳生,给肠道传染病流行提供了条件。过去水灾[之后引起霍乱、伤寒和痢疾的暴发流行曾在我国流行病学历史上留下苦痛的记录。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每遭水灾也常有肠道病的暴发流行。由于洪于毁坏食物资源,灾民饥不择食,也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因素。

(三)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移动引起疾病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畜洪需要相起人专利号的大量移动。一方面是传染源的转移带到非疫区,另一方面是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移迁潜存着疾病的流行因素。如流感、麻疹和疟疾都可异这种移动引起流行。上些多发病如红眼睛、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四)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庵棚这中,百般秋灾期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间风吹、虫咬。且灾期多暴雨。终日浸泡于雨水之中,易于着凉感冒。特别是对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增加发病和死亡的危险。

(五)个体免疫力降低、精神心理压抑,增加致病因素受灾时食物匮乏,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由于受灾的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非传染病的慢性病增加发作机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非传染性病和慢性病增加发作机会,如肺结核、高血压、冠心病及贫血等都可因此而复发或加重。

二、 控制疾病流行的预防措施

洪涝灾害预防医学扩要任务是达到“灾后无大疫”,把传染病的流行控制在最低限度。但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到病因、环境、群体状况三个五一节和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其中灾度大小、灾前人群中的疾病情况、人群免疫水平及抗灾防病干预措施对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更有密切关系。

(一)强化灾区预防性的干预措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垃圾、污物、掩埋动物尸体、进行粪便和家畜管理,改善居住环境。积极保护水源,开展打井或饮水消毒,使灾民有清洁饮水。

(二)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在某些传染病疫区应有重点的控制传染源,开展自然疫源地的来鼠活动,在灾民密集的庄台、堤坝清除蚊蝇孳生地,有效地控制和消灭病媒害虫。强化食品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三)加强疫情监测,建立住处反馈网络在重点灾区或传染病多发地区设立疫情监测点、严密监视疫情动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通报和报警,以便采取预防决策。

(四)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发挥订划免疫效力水灾破坏了灾区计划免疫的冷链高备和资料,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程序,灾民移动分散,人群免疫水平难以控制。从安徽多年水灾对计划免疫疾病观察,灾后常有1-3年流行期,有必要对某些疾病进行疫苗的应急接种和服药预防,如钩体病接种疫苗,以及麻疹,脊髓灰质等。针对性的开展强化免疫疟疾预防服药等,对控制灾区的传染病暴发流行都有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特殊人群的健康保护,维护灾民身体健康儿童、老、弱、病、残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身体抵抗力差,由于灾害期间过度疲劳和紧张,环境恶劣、营养不良、=生活不安定、日晒雨淋和虫咬,日夜不能安息,处于机体内外病因交加之中极易患病。因此对这类特殊人群应采取预防性保健控制疾病流行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节 疫情监测

疫情监测是传染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前哨”作用。通过疫情分析,对掌握疾病发展与流行的趋势,考核各种防治措施效果,调整措施的重点等均扔重要的作用。

一、疫情监测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一)目的对传染病的分布、传播及其有关因此进行连续、细致的面容和监视,促使对传染病更有效的控制,这是传染病监测的目的;在传染病监测中最重要的基础是疫情监测,利用疫情报告获得疫情资料以掌握疫情动态,分析疫情趋势,进行疫情预测,为指导防治提供依据,则是疫情监测的目的。

(二)内容及时、准确、完整的疫情报告及疫情资料的整理、综合、分析、研究与应用,构成了疫情监测的主要内容。

(三)作用通过疫情监测,可以起到以下一些作用:①可以掌握疾病在不同人群、地点、时间的分布特点及危害程度,反映出疾病的状况与动态。②根据疾病分布频率及危害程度作出疫情发展趋势和预测,为领导确定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③对防治措施效果进行评价。④积累历史资料可供总结与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材料。

二、疫情监测的实施

(一)洪涝灾害对联疫情监测的影响遭受洪涝灾害后,居民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也影响了正常的卫生防病工作,特别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干扰很大,主要表现在:①灾期基层卫生机构及设施受到没程度破坏。卫生人员投入紧张抗洪抢险第一线,报病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灾民临时集中居住点内有不同区、乡、村居民混住,无法按正常行政区划医疗系统就诊报病,往往出现疫情重后或漏报等混乱现象。②灾区交通受阻,通讯中断,疫情报告渠道不畅。③灾区多种形式的医疗、防疫、救护等卫生组织介入,灾民多渠道就诊,产生多渠道报病,影响报病的准确性。④原有疫情报告为月报制,周期第,涌适应灾情报病的昆急需要。

(二)如何开展灾期疫情监测

1.强化基层疫情报告制度,及沓掌握疫情信息 灾区卫生部门要执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深入基层督促检查,有专人负责疫情的收集、整理、分析。紧急疫情应及时报告(不超过6小时),严禁隐瞒及谎报疫情,如有发现依法处理。疫情归口应由卫生防疫部门负责。

2.建立灾区疫情监测点 掌握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疫情信息,及时指导灾区卫生防病工作。可在重灾地区建立临时疫情监测点,担负灾区洪涝期间疫情监测任务。

3.加强专业监测点的工作 如国家疾病监测点、出血热、疟疾、腹泻病、钩体病等各专业疾病监测点。在洪涝期间必须加强对本病的监测,主动搜索疫情,及时发现上升趋势,迅速采取措施,把疫情控制在暴发之前。

由于有灾区疫情监测点的及时信息反馈,有专业监测点掌握疫情的趋势,有强化基层疫情报告制度找措施;全方位、点面结合,可以形成较完整的疫情监测网络,以保证及时获得各种疫情信息。如安徽省1991年在洪涝期间共设立各种疫情监测点712个,监测人口达237.2万人。疫情监测点的建立对全省洪涝灾期传染病疫情及早发现,迅速采取措施,控制暴发疫情,指导救灾防病工作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灾区疫情监测点的建立

1.监测点选择 应根据不同灾情,灾型和当地原有传染病种的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受灾严重的乡村或受灾群众集中居住点为监测人群,并可在非灾乡村设立对照监测点。每点监测人数以2000-5000人左右为宜。

2.监测点任务 ①收集当地自然,社会因素等基本资料,如人口数、年龄、职业构成、气湿、雨量、水源、病媒昆虫与啮齿动物的分布、经济、文化、卫生水平的资料及原有传染病分布情况等。②收集、整理、综合传染病疫情及多发病资料,进行趋一分析和预测,及时为领导救灾防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③捕捉疫情暴发苗头,及时控制疫点。④收集、提供饮用水源及居住区蚊、蝇、鼠密度监测数据。⑤开展健康教育。⑥资料积累,建立数据库与技术档案。

3.监测病种 主要监测与水情有关的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脊灰、疟疾、乙脑、钩体、出血热八种传染病(霍乱按甲类传染病要求管理)及腹泻、上感、霉麦中毒、皮肤病(指与水长期接触引起的浸渍型皮肤)、眼结膜炎五种多发病。

4.监测方式 监测点应有专人负责疫情收集、登记与整理。每五日一次向市、县防疫站报告监测病种的新发病人数、死亡数及有关问题;市、县每五日一次用电话向省防疫站报告监测点及全县疫情,每旬逢1、6为疫情报告日,每十天汇总各种监测数据(传染病疫情监测、水源监测、蚊、蝇、鼠密度监测等(填表上报;重大疫情以最快速度向省站、省卫生厅报告;省站每五天汇总疫情后写出“疫情通报”,及时报中央及省腾领导和省救灾防病领导机构;每月进行一次系统的疫情分析及趋势预测,提出防治对策的“疫情报告”报有关部门。

5.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此系疫情监测的主要目的,将疫情监测各种数据(点、面新发病人数、死亡数、病种构成、三间分布,与上月、与去年同期比,与历史情况比等)汇总整理分析,预测发病趋势,提出防治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当地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及病种构成,与其在三间分布牲。②灾区疫情特点、预测发展趋势。③抓苗头疫情,控制暴发流行。④防治措施的提出与效果观察。

三、病种分布与防治

洪涝灾害冲击期一般为数日至十数日,此期灾害破坏严重性尚未暴露,疾病发生与分布基本与平时相似。数日至十数日后进入冲击后期。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及疟疾、乙型脑炎、钩体病、出血热等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极易发病;腹泻、上感、皮肤病、霉麦中毒等多发病也可能大量发生;中暑也有发生。进入后期,由于灾民在恶劣环境下生存,食物短缺,抵抗力下降,可引起传染病扩散流行,尚可也现营养缺乏症,此期可持续数月以上,是防止灾后无大疫的关键时刻。

据安徽省某地在1991年洪涝灾期(7-10月)对129891例患者调查结果,计发生有15个病种,患端正率达543.25/万,其中腹泻、上感等五种多发病占78.42%,传染病占3.4%(表1)。

1 某地129891例患者在灾期中不同时期的病种构成

病种

构 成 比 (%)

占疾病总数的百分比

7月

8月

9月

10月

皮 肤 病

45.93

95.70

3.1

0.7

0.4

上 感

19.16

79.06

9.7

8.42

2.82

腹 泻

13.63

75.52

15.33

7.91

1.24

细菌性痢疾

1.92

31.48

34.53

26.29

7.7

结 膜 炎

0.77

36.23

36.83

26.22

0.72

疟 疾

0.63

66.89

21.92

9.35

1.84

病毒性肝炎

0.48

29.27

21.06

24.92

24.75

腮 腺 炎

0.09

87.01

4.87

3.25

4.87

中 暑

0.02

0

0

88.46

11.54

食物中毒

0.01

0

100.00

0

0

乙 脑

0.0004

60.00

40.00

0

0

麻 疹

0.0004

0

60.00

0

40.00

百 日 咳

0.0004

0

60.00

0

40.00

猩 红 热

0.0001

0

100.00

0

0

其 它

17.92

67.39

20.65

9.34

3.22

安徽省对腹泻上感、皮肤病、眼结膜炎,霉麦中毒五种与水情直接腾的多发病进行了监测,据7-9月统计,5病发病7月份为928761次,8月份为736332人次,9月份为181881人次,共计184974人次,其构成比依次为腹.70%)、上感(22.77%)、皮肤病(16.59%)、眼结膜炎(7.1%)、霉麦中毒(6.8%)。

疾病防治、洪涝灾害程度,原有病种差异、生活习惯及卫生水平等诸多因素均可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疾病的防治重点应是与水情密切有关的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和疟疾、钩体病、出血热等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对发病多、范围广、影响劳动力的腹泻、上感、皮肤病、霉麦中毒等多发病也应予以关注:采取管好传染源,改善灾民生活、居住条件、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有害昆虫动物的防制,提高群体卫生知识及自我保健技能等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疫情的重要保证。应分别不同灾期、不同灾区抓虫抓好,以减轻灾害效应的危害程度。

四、评估

疫情监测的评估是指工作与效果的评估。疫情监测的评估内容包括监测点的数量,分布与覆盖的代表性;疫情报告中的病种是否齐全;报告时间的准确程度;分析与预测的质量;重报、漏、错报的程序;各级存留的技术档案是否建立和齐全;监测点之间的疫情交流是否及时,疫情报告的全部程序是否按照规定进行;疫情信息的反馈与利用程度如何,等等。将上述内容根据不同的评估对象,进一步列出较为详幼年项目与指标予以定量休处理,可以评估出某一对象(省、地区、市、县或乡)在洪涝灾害期间疫情监测的质量及其效果。

相关文档:

文件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