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俗称包虫病,是一种全球性人畜共患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控的寄生虫之一。寄生虫病所基于2004-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监测数据,通过多维度分析揭示了我国棘球蚴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为全球棘球蚴病防控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展示了我国在寄生虫病控制领域的贡献。研究强调,未来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巩固防控成果并加强国际合作,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疾病控制目标。
在2004-2022年期间,全国累计报告棘球蚴病89,844例,年均发病率为3.45/百万人口。囊型棘球蚴病(CE)占80.9%(72,676例),泡型棘球蚴病(AE)占12.8%(11,465例)。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女性发病率(3.87/百万人口)显著高于男性(3.05);60 至6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91/百万人口);牧民(38.76%)和农民(37.82%)为主要感染群体。在省级层面,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甘肃、四川和内蒙古7个省/自治区的CE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累计病例数占全国总病例数的98.12%;青海、西藏、四川、宁夏和新疆5个省/自治区AE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累计病例数占全国总病例数的99.07%。在县级层面,有1187个县级行政区报告了CE病例,其中183个县的发病率高于WHO定义的CE高流行区临界值(50/百万人口);另有205个县级行政区报告了AE病例。需要指出的是,青藏高原地区CE和AE的年发病率分别为155.51/百万人口和46.95/百万人口,均为全球最高。在时间维度上,预计2023-2030年期间的年发病率较2004-2022年期间将下降48.41%,但是仍将新增病例20,096例,需治疗存量病例45,323例。监测结果显示,在依据《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19版)》所划定的全国棘球蚴病流行区内,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从2004年的3.8%降至2022年的0.04%,35,441名患者接受了免费手术治疗(39.45%)。流行区内全人群棘球蚴病死亡率为每年4.05/百万人,患者棘球蚴病病死率分别为5.23%。此外,家畜囊型棘球蚴病患病率从2013年的2.22%降至2022年的0.88%,小型哺乳动物泡型棘球蚴病患病率从2016年的8.04%降至2022年的0.92%,犬只棘球绦虫阳性率从2013年的3.27%降至2022年的0.44%。
研究显示,我国CE发病率(2.79/百万人口)与南美洲(2.8)接近,高于北美洲(0.2),低于欧洲(6.4);AE发病率(0.44/百万人口)与欧洲(0.41)接近,高于北美洲(0.06)。与周边国家或地区(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北亚的蒙古国和俄罗斯,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以及东南亚诸国)相比,我国边境省份(新疆、内蒙古、西藏和云南)的棘球蚴病病例总数远高于邻国。综合来看,当前我国棘球蚴病的防控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效降低现有病例数和控制流行区新发病例数,这需要持续推行早期筛查、落实免费医疗政策以及做好病例管理等一系列防控举措;二是AE治疗难度大( 截至2022年底,在2004 - 2022年期间诊断的AE病例中有71.25%尚未治愈),且传播链极为复杂(涉及野生动物间的传播和向人居环境的溢出问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策略;(3)三是由于人口迁移或旅行、跨区域的犬只走私、家畜贸易等因素所导致的棘球蚴病异地输入情况,给缺乏诊断经验的非流行区带来极大的隐患。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长远角度进行考量,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这对于实现棘球蚴病的长期控制乃至最终消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图 我国省级层面的棘球蚴病流行特征
2025年2月14日,研究成果以“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pidemiology of echinococcosis in China based on nationwide surveillance data 2004–2022”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n杂志上。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inf.2025.106445
寄生虫病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