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乙型肝炎实况报道

2015-07-22

重要事实

  • 乙型肝炎是一种损害肝脏的病毒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
  • 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
  • 每年约有78万人死于乙型肝炎。
  • 乙型肝炎是影响卫生工作者的一大职业危害。
  • 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现有的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可能威胁生命的肝脏感染。它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卫生问题。它可造成慢性肝病和慢性感染,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很高。 

  2.4亿多人患有慢性(长期)肝脏感染疾病,每年约有78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自1982年以来,已有一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感染及其慢性后果的效果达到95%,是预防一种主要人类癌症的最早疫苗。 

地理分布

  乙型肝炎病毒可造成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东亚,乙型肝炎流行率最高。这两个区域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即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5%-10%的成年人口受到慢性感染。 

  亚马逊和中东欧南部地区亦为慢性感染高发区。在中东和印度次大陆,估计有2%-5%的人口为慢性感染状态。西欧和北美有不到1%的人口为慢性感染状态。 

传播

  在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或在幼儿期的儿童间传播。 

  在乙型肝炎低度流行地区,性传播和使用被污染的针头(尤其是在静脉药瘾者中)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但围产期传播或幼儿期的儿童间传播可占慢性感染的三分之一以上。 

  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在此期间,如果病毒进入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身体,依然可造成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不会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传播,通常不可能在工作场所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潜伏期平均达75天,但也可能为30至180天不等。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0至60天即可发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症状

  多数人在急性传染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些人有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 

  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造成一些人慢性肝脏感染,以后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90%以上的人在六个月内会痊愈并完全清除病毒。 

什么人面临慢性疾病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慢性疾患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受感染时的年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6岁以下儿童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 

  • 在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的约80%-90%婴儿转为慢性感染;
  • 6岁前受到感染的30%-50%儿童转为慢性感染。

  成年人: 

  •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低于5%的人转为慢性感染;
  • 在童年受慢性感染的成年人中,15%-25%会死于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癌或肝硬化。

诊断

  临床上不可能将乙型肝炎同由其它病毒因子引起的肝炎鉴别开来。因此,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来证实诊断。可通过若干验血方法诊断和监测乙型肝炎患者。可据此区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实验室主要通过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诊断是否感染乙型肝炎。世卫组织建议针对所有献血查验此项指标,以防该病毒传给输血者。 

  • 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特征是存在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和免疫球蛋白IgM型抗核心抗原抗体。在感染初期,病人血清中亦可呈乙肝e抗原(HBeAg)阳性。
  • 慢性感染的特征是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同时可伴有或不伴有乙肝e抗原)持续存在(>6个月)。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的持续存在是发生慢性肝病并在生命晚期发展为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性标志。
  • 乙肝e抗原的存在则表明受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治疗

  急性乙肝没有特异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是让身体感到舒服和保持足够的营养平衡,包括补充因呕吐和腹泻流失的液体。 

  可以使用包括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在内的抗病毒药物以及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可延缓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细胞癌发病率,提高长期存活率。不过,在许多资源有限的地区,人们并不能随时可以获得治疗。 

  肝癌几乎总是致命的,而且往往是在人们最具生产力以及承担着家庭责任时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肝癌患者在诊断后数月内即死亡。在高收入国家,通过外科手术和化疗,患者的寿命可延长几年。 

  肝硬化患者有时接受肝移植,成功率高低不一。 

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世卫组织建议为所有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最好是在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此后尚应接种2剂或3剂以完成全程基础免疫程序。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下两种备选方案可任选其一: 

  • 三剂间隔接种法,新生儿出生时接种第一剂(单价疫苗),第二剂和第三剂(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与百白破疫苗的第一剂和第三剂同时接种;或
  • 四剂法,即在出生时接种一剂单价疫苗,此后定期接种3剂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通常与其它常规儿童疫苗同时接种。

  95%以上的婴儿、儿童和青年接种全系列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可达到具有保护作用的水平。保护期至少持续20年,可能终身免疫。 

  低度或中度流行的国家中未接种疫苗的所有儿童和18岁以下青少年均应接种疫苗。在这些国家高危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受到感染,因此他们也应接种疫苗。其中包括: 

  • 需要频繁使用血液或血制品者,透析患者,实体器官移植接受者;
  • 监狱内的囚犯;
  • 静脉药瘾者;
  •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属和性接触者;
  • 有多个性伴侣者以及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因职业原因可能暴露于血液和血制品者;以及
  • 尚未完成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的旅行者在前往乙型肝炎流行区之前应接种疫苗。

  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乙型肝炎疫苗具有卓著纪录。自1982年以来,全世界共接种了10多亿剂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在许多曾有8%-15%的儿童转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国家,通过接种疫苗,接种过疫苗的儿童中慢性感染率现已降至1%以下。 

  截至2012年,183个会员国将为婴儿接种乙肝疫苗作为免疫规划的一部分,79%的儿童接种了乙肝疫苗。国家数大大高于1992年时的水平。1992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建议在全球范围内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当年只有31个国家实施了此类规划。此外,截至2012年,共有94个会员国为刚出生的婴儿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 

  另外,实行血液安全战略,包括对所有捐献的供输注的血液和血液成分进行有质量保证的筛查,可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播。进行安全注射并消除不必要和不安全的注射也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更安全的性行为,包括尽量减少性伴侣的数目并使用屏障(安全套)保护措施等,也可预防传播。 

世卫组织的应对

  世卫组织正在以下领域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 

  • 提高认识,促进建立伙伴关系,调动资源;
  • 制定基于证据的政策和收集数据,以便采取行动;
  • 预防传播;
  • 促进筛查、护理和治疗服务。

  世卫组织还于每年7月28日举办世界肝炎日活动,以提高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了解。 

来源:WHO网站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04/zh/ 

相关文档:

文件附件: